宣府大捷的狂喜,如同盛夏的雷雨,来得猛烈,去得也快。当捷报的余温尚未散尽,现实的阴霾与朝堂的暗流便已迫不及待地重新笼罩下来。功过赏罚,这本该振奋人心的环节,却在权力的博弈中,变成了又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。
一、 卢帅善后,名将风范
宣府城外,硝烟未尽,尸骸遍野。卢象升并未沉浸于胜利的喜悦,他第一时间投入繁重的善后工作。救治伤员,收敛阵亡将士遗体(包括清军,令其部族认领,以示仁义),清点战利品,修复被破坏的营垒工事,安抚惊魂未定的百姓和投降的辅兵。
“督师,此战俘获建奴甲兵三百余人,蒙古仆从军千余,缴获战马、兵甲、粮秣无算。”参军禀报道。
卢象升看着那些面有菜色、眼神惶恐的俘虏,沉吟道:“甲兵择其顽抗者明正典刑,余者与蒙古仆从,皆分散看管,待战后与虏酋交涉换回我被掳百姓。缴获之物,登记造册,除补充我军损耗外,其余上缴朝廷,用于抚恤阵亡将士家眷。”
“督师仁义!”众将叹服。卢象升此举,既彰显了天朝气度,又务实军需,更收买了人心。
曹变蛟清理完战场,前来复命,他虽立下头功,却毫无骄矜之色:“督师,末将部卒折损近千,战马伤亡三百余匹,请督师补充。”
卢象升看着这位浑身浴血、铠甲上满是刀箭痕迹的爱将,郑重道:“变蛟,此战你当居首功!伤亡将士,厚加抚恤!兵员马匹,本督优先为你补充!你部暂且移驻宣府城内休整,以防虏寇反扑。”
“谢督师!”曹变蛟抱拳,他深知卢象升处事公允,心中感佩。
二、 朝堂争功,唇枪舌剑
与前线井然有序的善后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京城朝堂上围绕功赏的激烈争论。
崇祯皇帝意欲重赏,尤其是对卢象升、曹变蛟二人。他提议晋卢象升为太子太保,荫一子;擢曹变蛟为都督同知,实授大同总兵,赏银币蟒服。
然而,旨意还未发出,反对的声音便已甚嚣尘上。
“陛下!”周延儒一党的御史率先发难,“卢象升虽有小胜,然宣府被围月余,生灵涂炭,其亦有督师不利之嫌!岂可因一战而掩前过?况其要求‘先斩后奏’,权柄过重,已有骄矜之态!赏赐过厚,恐非国家之福!”
“荒谬!”支持卢象升的官员立刻反驳,“卢督师临危受命,挽狂澜于既倒,解宣府之围,重创建奴,此乃不世之功!何来‘小胜’之说?若非卢督师力挽狂澜,此刻虏骑恐怕已兵临北京城下!赏功罚过,乃朝廷纲纪,岂能因噎废食!”
又有官员将矛头指向曹变蛟:“曹变蛟擅杀大同总兵王朴,虽事后查明王朴通敌,然其未经朝廷明旨,便行斩杀大将之事,此风亦不可长!岂能再予重赏?”
林宸立刻出列,声音冷冽:“王朴通敌,证据确凿,曹变蛟临机决断,为国除奸,保全大同,功莫大焉!若按部就班请示朝廷,只怕大同早已易主!非常之时,当行非常之事!此等忠勇之将,若不赏,岂不让前线将士寒心?!”
朝堂之上,再次吵成一团。周延儒、杨嗣昌等人虽未直接反对赏赐,却不断强调卢象升“权柄过重”、曹变蛟“行事跋扈”,暗示需要加以制衡。他们的目的,并非完全否定功劳,而是要限制卢、林一系势力借此机会过度膨胀,威胁到他们的权位。
崇祯听着下面的争吵,刚刚因大捷而带来的好心情又蒙上了阴影。他既想重赏功臣,又确实对武将权力过大心存疑虑。最终,在周延儒等人“持重”的建议下,赏格被大打折扣:卢象升晋太子少保,赏银币,荫一子入国子监;曹变蛟实授大同总兵,赏银币,其“擅杀”王朴之事则“功过相抵,不予追究”。对于林宸的“协理之功”,更是轻描淡写,仅口头褒奖。
如此赏赐,与前线的赫赫战功相比,显得如此吝啬与不公。
三、 林府稚语,童真问政
赏赐的消息传到林府,苏明远愤愤不平:“大人!卢督师、曹将军立下如此大功,朝廷竟……竟如此苛待!还有大人您……”
林宸摆了摆手,示意他不必多言,脸上看不出喜怒:“雷霆雨露,俱是君恩。前线将士用命,非为赏赐。只要能将虏寇驱逐,便是我等最大的心愿。”话虽如此,他紧握的拳头却泄露了内心的不平静。
这时,小林萧拿着他那把小木枪跑了进来,小脸上满是疑惑:“爹爹,我听苏先生说,卢伯伯和曹叔叔立了大功,为什么皇帝伯伯不给好多好多奖赏呢?先生教过,有功就要赏呀!”
林宸看着儿子纯净的眼睛,一时语塞,不知该如何向他解释朝堂上那些复杂的权衡与阴暗的心思。
倒是旁边安静看书的林玥,抬起小脸,奶声奶气地说了一句:“是不是……就像我和哥哥抢糕糕,哥哥拿到了,但是被嬷嬷分走了一半?”
童言无忌,却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某种本质——功劳是挣来的,但分配权却在别人手里,而分配者往往有自己的考量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崇祯元年,开局逆转亡国局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崇祯元年,开局逆转亡国局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