辽阳的陷落,如同打断了后金的脊梁。消息传至盛京(沈阳),举城震动,人心惶惶。昔日不可一世的八旗贵族,如今脸上也难掩惊惧。皇太极闻讯,当场呕血,病情急剧加重,却仍强撑病体,召集诸王贝勒,做最后的部署。所有人都明白,盛京城下,将是大明与后金国运的终极对决。
一、 盛京城内,困兽犹斗
崇政殿内,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。皇太极斜倚在榻上,脸色蜡黄,呼吸沉重,唯有眼神依旧锐利如鹰。
“辽阳……丢了……岳托……战死了……”他每说几个字,都要喘息片刻,“明军……兵锋……已指向……盛京……”
“父皇(大汗)保重!”豪格、多尔衮等子侄重臣跪倒一片,面带忧色。
“林宸……欺人太甚!”皇太极猛地咳嗽起来,好一会儿才平复,“他以为……胜券在握了吗?咳咳……盛京,不是辽阳!更不是锦州!”
他挣扎着坐直身体,下达最后的命令:
“豪格!你负责内城防务,征发所有十四岁以上男丁上城协防,物资统一调配,有敢动摇军心、私通明军者,立斩!”
“多尔衮!你统领外城兵马,依托城墙壕垒,层层设防,节节抵抗!就算拼到最后一人,也要崩掉林宸几颗牙!”
“范先生!”他看向范文程,“联络蒙古科尔沁部,告诉他们,若再坐视不理,明军下一个就是他们!许以重利!还有……派人,想办法接触西夷(指沙俄,此时已开始渗透远东),哪怕引狼入室,也要给林宸制造麻烦!”
此时的皇太极,已如同受伤的猛虎,准备拼尽一切,做殊死一搏。盛京城内,物资被强行征集,壮丁被驱赶上城,一派末日景象。
二、 明军大营,运筹帷幄
辽阳城外,明军大营连绵数十里,旌旗招展,士气如虹。然而,帅帐内的气氛却并非一味乐观。
“太师,盛京城防经过皇太极多年经营,远比辽阳坚固。且其八旗主力尚存,必做困兽之斗。强攻,代价难以估量。”卢象升指着地图上标注的盛京防御体系,面色凝重。
曹变蛟摩拳擦掌:“怕什么!咱们一路打过来,什么硬骨头没啃下?末将愿为先锋!”
赵率教则更关心后勤:“大军连续作战,虽屡战屡胜,但伤亡、消耗亦是不小。粮草弹药转运路途更长,需防虏寇狗急跳墙,袭扰粮道。”
林宸听着众将议论,目光深邃。他深知,攻打盛京,已非单纯的军事问题,更是政治、心理、乃至国力的全面较量。
“盛京,必须打!但怎么打,有讲究。”林宸缓缓开口,“皇太极已是强弩之末,但其八旗根基犹在,逼得太急,反而会激发其死战之心。”
他提出了一个更为宏大的战略构想:
“其一,围而不死。大军合围盛京,但留出北面缺口,施加压力,却不急于立刻发动总攻。此乃‘围师必阙’之理,给其一线生机,亦可动摇其死守决心。”
“其二,攻心为上。加大对城内的宣传,宣扬我军只惩首恶、善待降俘、安置百姓之政策。将被俘的八旗贵族(非核心)家眷信息,设法送入城中,扰乱其心。”
“其三,断其外援。令西路军加大对蒙古各部的压力,使其不敢轻易来援。同时,严密监视北方,防止任何未知势力介入。”
“其四,科技压顶。将所有重型火炮,尤其是新式长管炮和剩余的‘轰天药’,全部调集至盛京城下!我们要的,不是蚁附攻城,而是用绝对的火力,摧垮其城墙,碾碎其意志!”
这是一个综合了军事压力、心理瓦解、外交孤立和技术优势的全方位打击方案。
三、 朝堂波澜,功高难赏
盛京被围的捷报传回京师,引发的震动远超以往。收复辽东故都,这是自万历末年辽事败坏以来,无数大明君臣梦寐以求却遥不可及的功业!如今,竟真的要实现了!
崇祯皇帝在狂喜之后,陷入了一种极其复杂的心境。他对着心腹太监,半是兴奋半是忧虑地感叹:“林爱卿……真乃不世出之奇才!竟真能……竟真能打到盛京城下!朕……朕该如何赏他?”
那太监低眉顺眼,小心翼翼地道:“皇爷,镇国公已是位极人臣,封无可封。此番若再克盛京,擒杀皇太极……这功劳,怕是……唯有裂土封王,或可酬其功……”
“裂土封王?”崇祯瞳孔微缩,下意识地重复了一遍。这四个字如同重锤,敲打在他内心最敏感的地方。太祖祖训,异姓不得封王!可林宸之功,确实已到了赏无可赏的地步。一股难以言喻的忌惮与寒意,悄然滋生。
与此同时,朝中那些潜藏的、对林宸又恨又怕的势力,也开始了最后的、更为隐秘的运作。他们不再明着反对北伐,反而大肆宣扬林宸的功绩,甚至有人开始“不经意”地提及“陈桥旧事”、“黄袍加身”之类的典故,试图在皇帝心中埋下更深的猜忌种子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崇祯元年,开局逆转亡国局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崇祯元年,开局逆转亡国局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