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五章:老宅的新变化
初秋的风带着几分凉意,穿过沈氏老宅半开的雕花木门时,卷起了地上几片从院里老银杏树上落下的黄叶。苏念蹲在正厅的青砖地上,指尖捏着软毛刷,正小心翼翼地拂去博古架角落里积了不知多少年的薄尘。阳光透过高窗上糊着的半旧绢纸,在她身后投下长长的影子,也给那些蒙尘的紫檀木、黄花梨家具镀上了一层温柔的金边。
“小心些,那架子腿是万历年间的榫卯,经不起太用力。”沈亦臻的声音从门口传来,他手里拎着两个沉甸甸的帆布包,额角沁着细密的汗珠,显然是刚从外面回来。苏念直起身,揉了揉有些发酸的腰,转头时正好看见他弯腰将包放在地上,拉链拉开的瞬间,露出里面码得整整齐齐的白手套和考古专用的软尺。
“知道啦,”她笑着走向他,伸手帮他拂去肩上沾着的银杏叶,“你不是去文物局对接备案了吗?怎么还带了这些东西回来?”
沈亦臻握住她的手,指尖带着户外的凉意,却让苏念觉得心里暖暖的。“备案很顺利,王科长说咱们这属于私人收藏公益展出,流程上能走绿色通道。”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正厅里那些已经被搬离原位、等待修复的旧家具,眼神里满是期待,“我顺便去文物修复中心借了些工具,想着你要是忙不过来,咱们晚上也能多赶点进度。”
苏念的心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,软乎乎的。自从沈亦臻提出要把老宅改成小型文物展览馆,她几乎每天都泡在这里。从最初对着满屋的旧物手足无措,到后来跟着文物修复师学习如何辨别木材、如何调配修复漆,她看着这座原本沉寂的老宅一点点苏醒,心里的成就感就像院里的藤蔓,悄无声息地爬满了整个心房。
“不用赶那么急,”她拉着沈亦臻走到窗边,指着院中的景象给她看,“你看,张师傅他们已经把东厢房的窗框修好了,下午就能把新的绢纸换上。还有西跨院的那口老井,昨天也清理干净了,以后游客来的时候,还能看看老沈家过去的生活痕迹。”
沈亦臻顺着她的手指望去,果然看见几个穿着蓝色工装的师傅正站在东厢房的梯子上,手里拿着裁好的米黄色绢纸,动作轻柔地往窗框上贴。院角的老井旁边,还放着一桶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清水,水面映着蓝天,晃悠悠的像块碎掉的蓝宝石。
“比我想象中快多了,”他轻声说,目光落回苏念脸上,看着她眼角沾着的一点木屑,忍不住伸手帮她擦掉,“你这几天都没好好休息,今天早点回去,剩下的活让师傅们做就好。”
苏念摇摇头,转身走到放在墙角的一个长条形木盒前,小心翼翼地打开。盒子里铺着暗红色的绒布,两块拼合在一起的玉佩静静躺在上面——正是之前沈亦臻和她一起找到的那两块,经过文物修复师的处理,原本断裂的痕迹已经变得十分细微,只有凑得极近才能看见一道淡淡的纹路。玉佩的质地温润,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,上面雕刻的龙凤图案栩栩如生,仿佛下一秒就要从玉佩上飞出来。
“明天就要把它放进展柜了,”苏念的指尖轻轻拂过玉佩的表面,声音里满是珍视,“我得再检查一遍,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地方。”
沈亦臻走到她身边,和她一起看着这两块玉佩。这两块玉佩不仅是沈氏家族的传家宝,更承载着他和苏念之间的回忆——从最初在老宅里偶然发现其中一块,到后来一起寻找另一块,再到如今将它们作为展览馆的镇馆之宝展出,每一个环节都像是命运的馈赠,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。
“放心吧,”沈亦臻握住她的手,语气坚定,“咱们已经请文物修复中心的李老师看过三次了,他说这两块玉佩的修复效果非常好,完全可以进行长期展出。”
苏念点点头,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。她关上木盒,将它放回专门定制的防震箱里,然后站起身,开始规划正厅的展陈布局。正厅的面积不大,但格局方正,非常适合作为展览馆的第一展厅。她打算在正厅的中央摆放一个圆形的展柜,用来展示那两块玉佩,周围则摆放沈氏家族收藏的一些明清时期的瓷器和玉器,让游客一进门就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。
“你觉得把青花瓷放在东边的博古架上怎么样?”苏念指着东边的墙,对沈亦臻说,“那里光线比较好,而且对着门口,游客一进来就能看见。”
沈亦臻顺着她的手指望去,东边的墙前确实有一个高大的紫檀木博古架,架子上有大小不一的格子,正好适合摆放瓷器。“可以,”他点点头,“不过要记得在博古架的格子里铺上软布,避免瓷器和木头直接接触,防止磨损。”
苏念记在心里,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,认真地记录下来。她的笔记本上已经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,有展陈布局的草图,有文物的详细信息,还有修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,每一页都承载着她的心血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目光所及都将是你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目光所及都将是你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