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导员和卫生员陪蒋干事等到天亮,该班长终于在昏睡中说了一句胡话:“那个小姑娘真漂亮……”众人目瞪口呆,蒋干事收起小本子悻悻而回。
第二天上午,政治部派“专人”带了广鹿岛特产银针鱼,生产科酿制的“广鹿茅台”,搭乘要塞区到警备区教导队送学员的登陆艇到大连。
下了“黑嘴子”码头,“专人”背着东西顺火车道满头大汗来到火车站,买站台票混进检票口,上了火车直接找列车长,说提包里面有“重要文件”。
列车长不敢怠慢,在员工车厢里挤出一张卧铺。“专人”睡了一宿觉,天亮后在省城下火车,在站前饭店吃了碗馄饨,坐公共汽车去报社送稿。报社某些编辑不认海参鲍鱼,只认银针鱼和“广鹿茅台”。上稿也如同钓鱼,用精饵不一定能诱鱼上钩,随手挖个小蚬子砸个小海蛎子抓只小虾,却能钓上大鱼。
到貂厂要些喂貂的小杂鱼,二两一小袋千万别多装,做出“物以稀为贵”的假象,不但钓编辑上稿管用,钓鱼也管用,还能钓上海水底层的大牙鲆鱼。
不谙此道,就当不好海岛新闻干事。“专人”没等回岛,稿子已经见报。
许多人的成功路上,铺一层银针鱼洒一路“广鹿茅台”。高三连阶段性掘进任务已经完成,守六连一块石子都没供应上来。参加现场会的要塞区首长,到警备区开半个月会。守备区命令停止一切工作,为半个月之后的现场会让路。
高三连召开紧急党支部会议,研究对策。等守六连打完石子开完现场会,半个月过去。不但转岛训练打靶成了泡影,年底也完不成施工任务。高三连的请缨得到批准,一部分官兵继续进行坑道施工,一部分官兵转移山头打石子。
在一座废弃的石坑里,高三连的官兵各自为战,每个人面前摆一块大石头做砧台,就地取材打石子。大家挥舞手中铁锤,将石块砸成三公分左右的碎块,划拉到脚下堆放。等脚下被垫高,再用铁锨装进大筐,抬出石坑过筛子。
如果将施工比做种庄稼,打坑道是干大田地的活。打石子是拔苗、打茬子,腰快累两截了也见不到地头。俗话说“一筐木头砍不出个栽子”,有时候砸了十几锤,也敲不出一块石子。坚硬的花岗岩油盐不进,使劲小了多少锤子砸不碎。使劲大了将石头砸飞,砸了战友脑袋成了鸡飞蛋打。将石子砸成粉末,一过筛子全漏下去成了竹篮打水。从早到晚一个姿势站着砸石子,单调乏味活受罪。即使戴口罩,粉末石屑照样呼进嘴和鼻子里,吃饭时“咯吱咯吱”响。这才是“高粱米饭加石子”,绝不是炊事班淘米不干净。被石渣迷了眼睛,越揉越往里面嵌,除非痛哭一场让眼泪冲出来。睡觉起来,每个人都能从眼角抠下两砣石屑。
连里定下了硬指标,每个人每天必须砸够一立方米石子,才能保证坑道被覆需要。从早到晚,每个人要一刻不停地砸够三万锤,才能完成任务指标。
从小到大,我都在重复自己的经历。小时候永宁道班铺“哈大”公路,到大、小西山收石子,每筐二分钱。小西山的孩子们,都到西山砬子砸过石子,道班来车统一收购。在二十五中学上学时,班级到杨树底石佛山砸过石子。
火成岩和杨树底石佛山的沉积岩再坚硬,也比海岛花岗岩好砸多了。
高三连的兵干活猛、出活,每人每天打够一立方米石子,超额完成任务。三天之后,石坑外面的石子堆成小山,得架筛子筛石子。如果筛沙子,用两根木杆把筛子支起来即可。筛石子,必须用粗壮的圆木做架子,再用铁锔子固定。
于铁匠去大陆,连队没人会打铁。小时候家里盖房子打石头,老叔在院子里砌了小炉台,我拉风匣。趁老叔忙里偷闲打兔子,我将钻头烧红,用锤子砸尖后淬火。我自告奋勇打铁,用砖砌了座小炉台,将一段段钢筋烧红,在铁砧上打成一堆锔子,竖起筛子架。老栾由衷叹服:“董太锋文武双全,全能过硬。”
山那边,吴家生产队放炮打石头,经常出现哑炮。队长过来求援,连长让几个老兵过去指导放炮。为了不影响部队施工,队长派人过来打石子。女社员们趁机一窝蜂跑过来,帮战士们打石子。锤子敲在石头上迸出火花,心与心相碰迸出爱情火花,不知道哪一锤子,敲定了一桩美好姻缘。当初,老栾也是打石子“挂钩”成功,在岛上安家落户。连队干部睁只眼闭只眼,多出几个“老栾”,连队又增加了战斗力。十八岁的小雯长得漂亮,不多言不多语谁逗她对谁笑。
三班大个子满地红自作多情,以为小雯只看好自己。他献殷勤帮小雯搬石头,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。他一瘸一拐天天晚上梦遗,人面黄肌瘦。
炊事班长出个偏方,用松香煎鸡蛋疗效显着,差点把他疗成不育。
周志伟拐弯抹角见缝插针,先称小雯“孩子他老姨”。把姑娘弄迷糊了默许之后,他在复员之后,成功地将“孩子他老姨”变成“孩子他娘”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走出小西山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走出小西山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