边境贸易日趋繁荣,两地百姓受益匪浅。尔康的声望在边境地区日益高涨。
然而,朝中的风波却并未平息。
这日,尔康接到京城密报:和珅联合一些保守派大臣,联名弹劾他“专权跋扈,结交外藩,图谋不轨”。更险恶的是,他们不知从何处得到尔康与慕沙公主在缅甸时期的几封通信——当然是经过篡改的——作为“证据”。
乾隆虽然信任尔康,但面对众多大臣的联名弹劾,也不得不下旨召尔康回京解释。
尔康接到圣旨,并不惊慌。他早有准备。
回京前,他特意去见了梭温一面。
“梭温总督,尔康即将回京。边境事宜,还望总督多多费心。”尔康道。
梭温态度已缓和许多:“富察大人放心,梭温不是不知轻重之人。边境安宁,于两国都有利。”
尔康点头,忽然道:“总督可知,朝中有人正在诬陷尔康与令姐有私?”
梭温一愣,怒道:“何人如此无耻?”
尔康叹息:“些宵小之徒,不足挂齿。只是他们篡改了我与令姐当年的通信,作为所谓。尔康倒无所谓,只怕有损令姐清誉。”
梭温勃然大怒:“岂有此理!家姐与大人清清白白,那些信件都是商讨正事!我这就修书一封,向大清皇帝说明真相!”
尔康要的就是这个。他谦逊道:“怎敢劳烦总督...”
梭温却是个急性子:“大人不必多说!家姐的清誉岂容小人玷污!我这就写信!”
尔康心中暗喜。有梭温这封亲笔信,再加上他手中的真正原件,足以粉碎一切谣言。
回京途中,尔康又接到另一个消息:五阿哥永琪和小燕子决定离开京城,前往大理隐居。
尔康早有预料。永琪志不在江山,与小燕子情深意重,离开是迟早的事。他立即修书一封,派人快马送予永琪。
信中,尔康不仅表示理解和支持,还附上一张银票和一份大理地产契约——这是他早已为永琪准备的退路。
永琪接到信后,感激不已,回信道:“尔康知我!此生得友如此,夫复何求!”
尔康收起信,心中感慨。成全永琪,既是全朋友之义,也是向乾隆表明心迹——他富察尔康不参与任何皇位之争。
回到京城,尔康立即面临一场风暴。
养心殿内,气氛凝重。乾隆面色阴沉,看着跪在下面的尔康:“富察尔康,这些弹劾奏折,你作何解释?”
尔康从容不迫:“皇上明鉴,这些纯属诬陷。臣与慕沙公主清清白白,所有通信都是商讨两国正事。臣这里有其弟梭温总督的亲笔证词,以及所有信件的原件,请皇上过目。”
太监将证物呈上。乾隆仔细翻阅,面色渐缓。
这时,和珅党中的一人急道:“皇上,富察尔康与缅甸公主通信是实,纵无私情,也有专权之嫌!边境事务当由地方官员处理,何须兵部尚书亲自与外国总督通信?”
尔康不慌不忙:“回皇上,边境事务关乎国家安危,臣不敢怠慢。所有重要决定,臣都已奏报皇上批准。与梭温总督通信,是为更快更好地落实皇上旨意。若这是专权,臣甘愿受罚。”
乾隆终于露出笑容:“尔康用心国事,何罪之有?倒是你们...”他冷冷扫过那些弹劾的大臣,“捕风捉影,诬陷忠良,该当何罪?”
众臣吓得跪地求饶。
乾隆冷哼一声:“念你们初犯,革职罚俸,以观后效。若再敢生事,严惩不贷!”
风波平息,尔康再次化险为夷。但他知道,这只是暂时的平静。朝中敌视他的势力仍在,必须尽快巩固自己的地位。
机会很快来了。这年秋天,乾隆决定举行规模空前的木兰秋狝,所有皇子、重臣都要随行。尔康明白,这是展示实力、巩固圣眷的绝佳机会。
秋狝场上,旌旗招展,骏马奔腾。尔康虽为文臣,但骑射功夫毫不逊色,屡屡射中猎物,引得乾隆连连称赞。
更令人惊讶的是,年仅十岁的绵德也表现出色,小小年纪就能骑射,甚至猎到了一只鹿。乾隆大喜,当场赏赐黄马褂。
“尔康教子有方啊!”乾隆对傅恒称赞道,“绵德年纪虽小,已有大将之风!”
傅恒笑道:“皇上过奖了。都是尔康严格要求的结果。”
这时,一阵骚动传来。原来是一只猛虎突然出现,惊了马队,直冲向皇子们的区域。
侍卫们慌忙护驾,乱作一团。眼看猛虎就要扑向十五阿哥,千钧一发之际,尔康策马冲来,一箭射中虎眼。
猛虎负痛狂吼,转向尔康扑来。尔康临危不乱,又是一箭,正中虎喉。猛虎踉跄几步,轰然倒地。
全场寂静片刻,随即爆发出欢呼声。
乾隆亲自下马,扶起跪地请罪的尔康:“何罪之有?你救驾有功,当赏!”他解下随身玉佩赐予尔康,“此玉佩随朕多年,今日赐你,见玉佩如见朕面!”
“臣谢主隆恩!”尔康叩首。心中明白,这不仅仅是赏赐,更是一种无声的承诺——乾隆在向他保证未来的地位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渣男从良记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渣男从良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