邮件的末尾,没有通常的祝福语。
而是嵌入了一个极小的,难以察觉的GIF图标。
林志华看到这图标。
又是这个图标!
他冷静下来,首先,他需要验证这个事情。
他快速想起了自己第一篇帖子标题。
《【长篇连载】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:比特币白皮书解读与思考》的SHA-256哈希值。
得到一串64位的十六进制字符串。
然后,他复制邮件末尾的加密文本。
在一个在线的AES解密工具中,粘贴密文,输入得到的哈希值作为密钥。
点击解密。
一段文字跳了出来:
……基金会首批创始顾问名单:
“省财经大学金融系杨振华教授,陈影,Leo……”
看到最后几个名字,林志华的瞳孔猛然收缩。
陈影!还有Leo!
他们也在这个名单里?
她和这个基金会,和那个图标,又是什么关系?
杨教授的名字出现,反而增加了一点可信度。
说明这并非完全的地下组织,似乎有意在吸纳学术界的正规力量。
但陈影和Leo的出现,让整件事变得更加复杂。
他想起了陈影说过她父亲与比特币早期开发的失踪案有关。
林志华感觉自己掉入了一个巨大的谜团。
他关掉解密网页,清空浏览器历史,然后新建了一封邮件,回复给对方。
标题:Re: 诚邀担任比特币中文基金会顾问
先生你好:
“感谢您的认可与邀请。对此殊荣,我深感荣幸,亦觉责任重大。”
“基金会之愿景令人振奋,我深表赞同,然顾问一职关系匪浅。”
“我需对基金会的宗旨,架构,资金来源及首批成员有更为详尽的了解。”
“尤其是其与现有监管框架之间的考量,方可做出郑重承诺。”
“不知是否方便提供更为详细的筹备资料,特别是创始成员的背景与承诺?”
“此外,我对顾问的具体权责边界亦希望有更清晰的界定。”
盼复。”
中本聪华。
点击发送后,邮件如同石沉大海,他知道对方不会立刻回复。
技术烽火台论坛的金融科技版块。
因为中本聪华的帖子持续输出,逐渐吸引了一批早期关注者。
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技术极客,自由职业者和对金融充满好奇的大学生。
在这个小小的数字角落里,关于比特币的讨论开始有了深度。
殊不知这群自由职业者会随比特币的发展拥有属于自己的财富!
林志华发布了一篇题为《智能合约雏形:比特币脚本的潜力与局限》的帖子。
他基于比特币现有的脚本系统。
然后谨慎地探讨了未来在区块链上执行复杂逻辑的可能性。
他描述了一种未来:
“未来的某一天,合同条款可以被编码,在满足条件时自动执行,无需中间人。”
但他也着重强调了比特币脚本的图灵不完备性带来的巨大限制。
帖子发布后,引发了热烈的讨论。
大多数人表示难以理解,或者认为这是天方夜谭。
然而,几天后,一个英文ID为“VitalikM”的用户用略显生硬的中文回复了这条帖子:
“@中本聪华,你的想法非常有趣。”
“比特币脚本的非图灵完备性确实是实现复杂智能合约的根本障碍。”
“你是否认为,一个从底层设计就是图灵完备的新区块链平台,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?”
“这样的平台可能会牺牲一部分比特币式的简洁和安全,但能开启更多的可能性。”
林志华看到这个回复时,正在喝水,差点呛到。
Vitalik?
难道是……?
他强压下心中的震惊,仔细阅读这段文字。
此时的Vitalik Buterin应该还只是一个17岁的少年。
可能才刚刚接触比特币不久,距离他撰写以太坊白皮书还有好几年。
但他的思考已经如此超前,直指问题的核心。
林志华深吸一口气,用平静而鼓励的语气回复道:
“@VitalikM,很高兴看到如此深入的思考。”
“你说得非常对,这是一个根本性的权衡Trade-off。”
“比特币牺牲灵活性换取了安全和稳定。”
“这对其作为数字黄金的定位是至关重要的。”
“而一个全新的、支持图灵完备智能合约的平台,无疑将开辟一个全新的应用生态。”
“但其面临的安全挑战,如无限循环,代码漏洞,也将呈指数级增长。”
“这或许是区块链技术未来可能演进的两个不同方向。”
“一个专注于价值存储,一个专注于去中心化应用。期待看到你更多的想法。”
但他的回复无疑认可并深化了Vitalik的思考。
“谢谢!我认为这两个方向并非完全割裂……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重生囤币,比特币首富之路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重生囤币,比特币首富之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