拆迁区的雾是活的。
不是城市里那种轻飘飘、被晨光一晒就散的雾,是沉的、稠的,像泡了三天三夜的墨汁,从拆到一半的断墙根里渗出来,从钢筋水泥的裂缝里钻出来,慢悠悠地裹住整排趴在地上的旧楼。李婆住的3号楼是这片废墟里最后一根没断的骨头,左边邻楼的墙塌了大半,露出里面层层叠叠的砖,像被扒开的肋骨;右边的楼早被掀了顶,碎玻璃在雾里闪着冷光,像撒了一地的碎牙。只有3号楼的一楼,还亮着盏15瓦的白炽灯,昏黄的光穿过雾,在地上砸出个模糊的圆,像只不肯闭眼的瞎眼。
楼里早空了。半年前最后一批租客搬走时,楼道里还飘着泡面味和打包带的塑料味,现在只剩风裹着尘土在空房间里打旋,“呜呜”的,像谁把哭喊声憋在了墙缝里。李婆不搬,拆迁办的小周来了三回,每次都拎着两箱牛奶,蹲在门口劝:“李婆,安置房都装修好了,朝南的大窗户,冬天晒得暖烘烘的。”李婆就把那根枣木拐杖往地上一顿,“咚”的一声,震得楼道里的灰簌簌往下掉:“我死也死在这儿。”小周挠挠头,看见她屋里窗台上那盆枯了三年的仙人掌,刺都黄了,还硬邦邦地立着,像个不肯投降的老顽固。
没人知道李婆守着这破楼图什么。捡破烂的老王说,三十年前楼里丢过个孩子,是李婆的独子,六岁,捉迷藏时钻进了地下室的通风口,再也没出来;收废品的刘婶说,李婆床底下埋着金条,是她老伴儿生前藏的;还有人说,夜里路过3号楼,能看见二楼的窗户亮着灯,可二楼早在十年前就漏雨塌了半间。李婆从不辩解,每天天不亮就揣着个洗得发白的布袋出门,在废墟里刨。塑料瓶、废纸箱、烂布头,偶尔能捡到半块发霉的面包,她会吹吹上面的灰,慢慢嚼。雾浓的时候,她的身影会被吞进灰里,只剩那根枣木拐杖敲在地上的“笃笃”声,在废墟里飘来飘去。
那天傍晚的雾比往常更沉,压得人胸口发闷。李婆在隔壁拆到一半的4号楼楼道里刨,指尖突然触到团软乎乎的东西。不是碎砖的硬,不是破纸的脆,是软的,带着点潮乎乎的温度。她蹲下身,拨开压在上面的碎瓦和乱草——是个布偶。
巴掌大的身子,缝得歪歪扭扭的红裙子,布料是那种最廉价的的确良,洗得发脆,边缘都起了毛。脸上用墨汁点了两只圆眼睛,没画瞳孔,就那么白花花的一片,盯着人看;嘴角缝着道黑线,歪歪扭扭地从左眼角扯到右嘴角,像有人用粗针硬拽出来的笑。最吓人的是布偶的裙摆,沾着块暗褐色的渍迹,硬邦邦的,像块晒干的血痂。李婆伸出手指碰了碰,那渍迹竟有点黏,蹭在指尖上,带着股发腥的铁锈味,不是泥土的腥,是活物的腥。
“谁家孩子丢的……”李婆嘀咕着,指尖顺着布偶的裙子往上摸,摸到肚子时,突然顿住了,布偶的肚子里塞了东西,硬邦邦的,隔着薄薄的布料,能摸到一个小小的、尖尖的棱角,像块碎玻璃,又像颗牙齿。她本想扔了,这玩意儿透着股邪气,可转念一想,这布偶的针脚虽然粗,却缝得紧实,红裙子虽然旧,却没破洞。她屋里除了那盆枯仙人掌,连个活物都没有,留着当个念想也好。
犹豫了片刻,李婆把布偶塞进了布袋,揣在怀里。布袋是凉的,布偶却带着点潮乎乎的暖,贴在胸口,像揣了只刚孵出的小鸡。往回走的时候,雾更浓了,拐杖敲在地上的声音被吞得只剩一半。她总觉得背后有人跟着,回头看,只有空荡荡的雾,连自己的影子都看不见。走到3号楼单元门口时,她瞥见墙角缩着个黑影,以为是老王,喊了一声:“老王?捡着啥好东西了?”没人应。走近了才发现,是堆被风吹拢的烂布。
回到家,李婆先把门窗都关紧。门是那种老式的木门,锁早就坏了,她用根粗铁链拴着;窗户糊着层塑料布,风一吹就“哗啦啦”响。她把布偶掏出来,放在水龙头下冲。自来水是从隔壁工地接的临时水管,水又黄又浑,带着股漂白粉的味。那褐色的渍迹被水一泡,竟没化,反而越冲越黑,顺着水流在盆里晕开,像一缕缕散开的血丝。李婆皱着眉,拿块肥皂搓,搓了半天,肥皂沫都变成了灰黑色,那渍迹才算淡了点,可红裙子上还是留了块浅褐色的印子,像块洗不掉的疤,趴在裙摆上。
她把布偶晾在阳台的铁丝上,铁丝是十年前拉的,锈得发黑,布偶挂在上面,被风吹得轻轻晃。李婆转身去煮面条,锅里的水“咕嘟咕嘟”冒泡时,她突然觉得后背发毛,像有人在盯着她。抬头往阳台看,布偶还在晃,红裙子飘起来,露出里面塞得鼓鼓的肚子;那两只墨点的眼睛,竟像是转了个方向,正对着厨房的门。
“老糊涂了。”李婆骂了自己一句,伸手关了火。面条煮得有点烂,她拌了点酱油,慢慢吃。吃到一半,阳台的塑料布突然“啪”地响了一声,像是被什么东西撞了。她放下筷子走过去,看见铁丝上的布偶不见了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民间鬼故事合集一千多篇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民间鬼故事合集一千多篇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