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播接近尾声时,在线人数定格在 1200 万,创下了 “烟火厨坊” 的新纪录。打赏界面的金色弹幕不断滚动,“理性旁观者” 刷了个嘉年华,留言:“之前误会了,以后会一直支持你们的公益。” 张桂芬大妈刷了 10 个火箭:“广场舞队凑了 5000 块,捐给爱心厨房买厨具!”302 宿舍的男生们刷了 20 个火箭:“我们捐了 100 个书包,印上‘山海同心’的 logo!”
李伟对着镜头,手里捧着块刚做好的发糕:“家人们,今天的直播快结束了。这道红糖发糕,不仅是一道菜,更是一份爱心的传递。从捐电饭煲到建爱心厨房,从教邪修菜到组织‘云做饭’,我们做的这些,都是希望能让更多孩子吃上热饭,感受到温暖。” 他顿了顿,声音有些哽咽:“昨天收到一位山区老师的私信,说有个孩子第一次吃热粥,哭着说‘原来饭可以这么暖’。听到这句话,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。”
沈亦舟补充道:“接下来,我们会把爱心厨房的模式推广到更多山区。目前已经有三个村子联系我们,希望能建爱心厨房,我们会用百万基金的剩余部分,加上大家的捐款,尽快落实。另外,我们还会组织‘爱心支教’活动,邀请有厨艺的粉丝一起去山区,教孩子们做家常菜。”
两人对着镜头深深鞠躬,弹幕里刷满 “支持”“期待爱心厨房”“我要报名支教”。周小雨举起手机,屏幕上是爱心地图,上面除了向阳小学的红圈,又多了三个蓝点,分别是附近的三个村子:“这些蓝点,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去的地方。每一个点,都代表着一群等着热饭的孩子,也代表着大家的爱心。”
晚上七点,西南山区的夜幕已经落下。向阳小学的教室里还亮着灯,孩子们围着电饭煲,正在帮小杨老师清洗内胆。小琴把洗干净的内胆擦干,小心翼翼地放进箱子里:“老师,明天还能做发糕吗?” 小杨老师点头:“当然可以,李老师说,下次教我们做巧克力味的。”
教室外,老教师张叔蹲在地上,正用手机看 “烟火厨坊” 的直播回放。屏幕里李伟讲发糕做法的声音,混着山里的虫鸣,格外温馨。他掏出手机,给小杨老师发了条消息:“明天我把家里的枣树砍几枝,种在教室门口,明年就能结枣给孩子们做发糕了。”
物流仓库里,李伟和沈亦舟正在整理新的捐赠物资。箱子里的保温杯、电饭煲堆得像小山,上面贴着孩子们的涂鸦贴纸。周小雨举着个快递盒跑过来:“李老师!沈师傅!这是‘理性旁观者’寄来的,里面是 2000 块现金,还有封信,说要加入我们的公益团队。”
李伟拆开信,里面的字迹很工整:“之前误会了你们,很抱歉。看到孩子们吃发糕的样子,我才明白,公益不是喊口号,是实实在在的行动。以后我会尽自己的力量,帮更多孩子吃上热饭。” 信的末尾,画着个小小的电饭煲,旁边写着 “山海同心”。
窗外的月光洒在仓库里,照亮了堆在角落的爱心物资,也照亮了墙上 “烟火厨坊,爱心无界” 的标语。大家都知道,这场爱心接力还没有结束,接下来,还有更多的山区孩子需要帮助,还有更多的爱心菜需要教,还有更多的温暖需要传递。而那道电饭煲版红糖发糕的甜香,会像一根无形的线,把山巅的炊烟和屏幕后的热泪,紧紧连在一起,跨越山海,永不消散。
第二天清晨,向阳小学的教室门口,老教师张叔正在挖坑。小杨老师和孩子们帮着扶树苗,是从张叔家枣树上砍的枝。羊角辫妹妹把一块发糕放在坑边,说:“给枣树吃点甜的,明年就能结好多枣了。” 小琴蹲在旁边,用小手把土填进坑里,眼里满是期待。山风吹过,树苗的叶子轻轻晃动,像在回应孩子们的期待。而在千里之外的 “烟火厨坊”,李伟和沈亦舟正在整理新的支教名单,上面有 “理性旁观者” 的名字,还有很多像他一样,被爱心打动的人。这场跨越山海的爱心传递,才刚刚开始。
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