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伟没说话,盯着镜头里小琴冻得发紫的手。昨天陈默寄来的信里写着,他以前做过工程监理,这次来是想义务帮忙盯着厨房质量。这个曾经的黑粉,现在正站在雨里帮工人搬沙袋,冲锋衣的后背印着 “山海同心” 四个字,是他自己印的。
“家人们,今天教大家做‘雨衣版野菜疙瘩汤’。” 李伟突然拿起案板上的野菜,是昨天小杨老师寄来的干野菜,“山区雨天采不到新鲜菜,干野菜泡软就能用。没有案板就用石板,没有擀面杖就用啤酒瓶,连雨衣都能当蒸布用 —— 这就是最实在的邪修厨艺。”
李伟把干野菜泡进温水,指尖捏碎结块的菜叶:“这种马齿苋干是山区常见的,晒的时候要趁晴天,雨天晒容易发霉。泡的时候加半勺盐,能去土腥味。” 他转头看向沈亦舟,对方正把面粉倒进不锈钢盆:“正统做法讲究面光盆光手光,但山区条件有限,和面时加两勺野菜汁,既省水又有营养。”
“没有擀面杖怎么弄疙瘩?” 弹幕里有人问。李伟拿起个啤酒瓶,把面团擀成厚片,再用刀切成小块:“啤酒瓶洗干净就能用,村里小卖部多的是。切成疙瘩煮的时候不容易散,孩子吃着方便。” 他往锅里加水,又从橱柜里掏出个保鲜袋:“没有蒸布?找个干净的雨衣剪一块,开水烫三遍就能用,蒸出来的疙瘩不粘布。”
沈亦舟把泡好的野菜切碎,撒进面盆:“马齿苋含钙量高,比牛奶还适合长身体的孩子。山区孩子容易缺钙,多吃这种野菜能补回来。但一定要泡够两小时,不然有涩味。” 他顿了顿,补充道:“如果孩子不爱吃野菜,可以切碎了混在疙瘩里,看不见就愿意吃了。” 弹幕里的乡村教师纷纷留言:“学到了!我们这儿遍地都是马齿苋”“明天就给孩子们做!”
直播到中午,雨突然变大了。陈默的连麦画面里,孩子们正帮着把建材往村委会搬。张叔扛着一袋水泥走在最前面,水泥袋漏了个小口,灰顺着他的衣领往下掉,混着雨水变成了泥浆。小杨老师想帮他扛,被他推开:“我扛得动,你们照顾好孩子。”
突然,镜头里传来 “哗啦” 一声。阿明踩着泥滑倒了,手里的塑料布掉进泥里,盖在布下面的红枣撒了一地。那是张叔昨天从家里带来的,准备给孩子们做发糕的。小男孩爬起来,看着沾满泥浆的红枣,突然蹲在地上哭了:“张爷爷,枣子脏了……”
张叔放下水泥袋,走过去蹲下身,捡起一颗红枣,用袖口擦了擦:“不脏,洗洗还能吃。” 他把红枣一颗一颗捡起来,放进阿明的口袋里,“以前啊,想吃颗枣都得等秋天,掉在泥里都舍不得扔。现在日子好了,但枣子的甜味不能丢。” 老人的手指粗糙,擦红枣的时候,指腹的老茧蹭得红枣发亮。
弹幕里的 “泪目” 刷成了屏。张桂芬大妈的火箭弹幕弹了出来:“我让广场舞队捐 100 斤红枣!明天就发物流!” 302 宿舍的寸头男生连麦进来,举着个改装的烘干机:“李老师!我们做了 10 台太阳能烘干机,雨天也能晒野菜!现在就寄过去!”
下午两点,陈默发来消息,说塌方处通了条临时小路,能过摩托车。李伟立刻决定,带着沈亦舟和周小雨赶过去。物流仓库里,三人正往摩托车上绑物资,张桂芬大妈的电话打了进来:“小李啊,我跟厂家订了 50 件雨衣,还有 100 双雨靴,都是孩子穿的码!”
“谢谢张大妈!” 李伟刚挂电话,手机又响了,是个陌生号码。接通后,传来个苍老的声音:“是烟火厨坊吗?我是隔壁村的王奶奶,我家有晒干的马齿苋,能捐给孩子们吗?我让孙子骑三轮车送过去。” 李伟看着窗外的雨,突然说:“王奶奶,您别送了,我们路过的时候去取。”
三个小时后,摩托车驶进向阳小学。孩子们一下子围了上来,羊角辫妹妹摸了摸摩托车上的雨衣,小声问:“李老师,这是给我们的吗?” 李伟点头,把雨衣递过去:“每人一件,以后雨天上学就不怕淋了。” 小琴接过粉色的雨衣,小心翼翼地套在身上,转了个圈,雨衣下摆扫过地面的泥水,她却笑得像朵花。
厨房施工现场,工人们已经开始清理地基。陈默拿着卷尺在量尺寸,看见李伟过来,递给他一瓶矿泉水:“钢筋的防锈处理好了,明天就能砌墙。我查了天气预报,后天是晴天。” 李伟拧开矿泉水,递给旁边的工人,自己则蹲下身,摸了摸夯实的地基:“这土真结实。”
“张叔说,这地基里混了枣木灰。” 小杨老师走过来,手里拿着把枣木刨花,“他说枣木辟邪,还能让房子更牢固。昨天挖地基的时候,他把家里的旧枣木家具劈了,混在水泥里。” 李伟看着那些带着木纹的刨花,突然想起张叔信里写的,二十年前他刚来的时候,就是用枣木烧火给孩子们煮粥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