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亦舟悄悄抹了把眼泪,拿起玉米面袋:“玉米面要加开水烫三分之一,这样做出来的窝头才不剌嗓子。当年山区孩子缺营养,张叔就把枣核磨成粉混在面里,说能补钙。” 他顿了顿,举起手机对着窗外,“看那棵老枣树,张叔说那是阿枣当年栽的,现在每年还结满枣子,都分给孩子们吃。”
张叔突然拉起陈默的手,往厨房地基走。在最靠近老枣树的位置,他用脚尖点了点地面:“当年阿枣就在这儿画过厨房,说要留个窗口看枣树。” 他蹲下身,从口袋里掏出个油纸包,里面是二十年前阿枣用过的铅笔头,“陈默,咱们把这个埋进去,当时光胶囊。”
李伟把还冒着热气的枣泥窝头递过来,张叔掰了半块放进油纸包。窝头的香气混着泥土的清冽漫开来,陈默突然想起那年雪地里,阿枣姐给他的玉米饼也是这个温度。“张叔,” 他哽咽着说,“我给厨房设计了落地窗,正好对着老枣树。”
正午的阳光穿过脚手架,在地基上投下斑驳的影子。工人们自发停下手里的活,看着张叔和陈默把油纸包埋进土里,小琴捧着颗新摘的红枣轻轻放在上面:“阿枣姐姐,厨房快建好了,以后我们每天都做枣泥窝头给你吃。”
周小雨突然指着山路尖叫:“快看!那是什么!” 只见尘土飞扬中,十几辆卡车缓缓驶来,车身上印着 “阿枣助学基金会” 的字样。为首的女人走下来,抱着个精致的木盒:“张老师,我是阿枣的大学室友。她临终前留下遗言,要把奖学金捐给向阳小学建厨房。”
木盒打开的瞬间,所有人都哭了。里面是本厚厚的日记,最后一页画着个冒着热气的厨房,窗口对着老枣树,旁边写着:“等我回去,要给张老师和弟弟做一辈子枣泥窝头。” 日记夹着张照片,是阿枣在大学食堂打工的样子,胸前别着的校徽闪闪发亮。
“家人们,” 李伟举起话筒,声音哽咽却坚定,“今天我们的厨房不仅在砌砖,更在圆一个二十年的梦。” 他把镜头对准埋时光胶囊的地方,阳光正好落在那颗红枣上,“阿枣当年没说完的话,我们替她继续;她没完成的事,我们一起做完。”
沈亦舟打开新的捐赠明细,屏幕上的数字不断跳动:阿枣助学基金会捐了 50 万,陈默匿名捐了工程监理费,张桂芬大妈的广场舞队捐了 100 套棉服,连 “公益打假人” 都捐了 1 万块,备注写着 “给阿枣姐姐的枣子钱”。
傍晚收工时,陈默在厨房的梁上刻下 “山海同心,薪火相传” 八个字。张叔摸着刻痕,突然笑了,眼角的皱纹里还闪着泪光:“当年阿枣说,知识能改变命运,现在我信了。你看这厨房,装着的不仅是烟火,更是希望。”
小琴突然指着老枣树喊:“张爷爷,枣子熟了!” 只见夕阳的余晖里,枝头的红枣像一串串小灯笼,风一吹,落下几片枣叶,恰好飘在时光胶囊的位置。李伟捡起片枣叶,放进刚做好的枣泥窝头里:“这是阿枣姐姐送来的调料,最香的那种。”
夜色渐浓时,直播镜头对准了临时灶房。张叔、陈默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,手里捧着热气腾腾的枣泥窝头。小琴咬了一口,甜汁顺着嘴角流下来,她舔了舔嘴唇:“张爷爷,阿枣姐姐闻到香味,会不会回来呀?”
张叔望着窗外的老枣树,眼里的泪水终于落下来,滴在窝头上,却像是撒了把糖:“会的,她一直都在。你看那枣树叶,就是她在跟我们打招呼呢。” 月光穿过树叶,在每个人脸上投下温柔的光斑,仿佛真的有个扎羊角辫的女孩,正笑着说 “张老师,窝头真甜”。
周小雨在公益日志里写下:“今天的厨房砌到了一米高,而我们心里的厨房,早已装满了二十年的思念与温暖。那些未能说出口的告别,终将在烟火中重逢。” 她附上一张照片:地基中央的时光胶囊上,落着一片枣叶,旁边是孩子们画的笑脸,像极了当年照片里的阿枣。
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