煮汤操作(适配草原 “无灶台、火难控” 环境):
炒肉打底:李伟把铸铁锅架在牛粪火上,不用倒油,直接放羊肉丁翻炒,“羊肉本身的油脂会炒出来,比额外加油健康”。他用铁锹(没有锅铲的替代品)不断翻动,直到羊肉丁表面金黄,油脂渗出,“炒到这个程度,腥味全去了,香味能飘到毡房那边”。
熬汤煮疙瘩:往锅里加足量热水(雪化的温水煮沸),水开后,李伟用手把青稞疙瘩一个个放进锅里,“别一下子全放,不然会粘在一起”。他用铁锹轻轻推动锅里的疙瘩,“煮 3 分钟后加焯好的苜蓿芽,再煮 2 分钟,疙瘩浮起来就熟了”。
调味增香:李伟往汤里加半勺盐、少许羊油(牧民送的),“羊油能让汤更鲜,还能保暖,适合草原的早上”。他用沈亦舟的银勺舀起一勺汤尝了尝:“咸淡正好,苜蓿的清香和羊肉的鲜混在一起,孩子肯定爱喝。” 沈亦舟补充:“这碗汤每 100 克含维生素 C 50 毫克、蛋白质 8 克,相当于半颗苹果 + 1 个鸡蛋的营养,既能当早餐,又能当加餐,解决孩子缺蔬菜、缺蛋白质的问题。”
保温与分食(应对 “温差大、孩子多” 场景):
保温技巧:李伟把煮好的疙瘩汤倒进粉丝捐的保温桶(厨具商赵哥捐的),“保温桶能保 6 小时温,孩子们就算上半天课回来,喝的还是热汤”。他还把剩下的汤装进洗干净的酒瓶(老王捐的),“给放牧的牧民带几瓶,他们早上也没热饭吃”。
分食细节:方静拿着粗瓷碗,给每个孩子盛小半碗汤,“孩子胃口小,先少盛点,不够再添,避免浪费”。阿古拉主动帮蒙根盛汤,还挑了几块羊肉丁放进他碗里:“你多吃点,长高高。”
弹幕里的诙谐互动比前几章更热闹。ID “卖酒瓶的老王” 刷了 15 个火箭:“李老师!我再捐 1000 个酒瓶!装疙瘩汤、装青稞粉都行,每个酒瓶都贴了‘小心烫’的标签,比沈大厨的银勺还贴心!” 他还发了个小视频,酒瓶里装着金黄的疙瘩汤,配文 “草原版‘便携汤壶’,走到哪喝到哪”。
ID “工程车司机老魏” 不甘示弱:“张哥的蔬菜苗我来拉!我这铲车能拉 10 吨的货,大棚骨架、保温膜一起拉,比老王的酒瓶能‘装’!” 他连麦进来,镜头里的铲车正在装蔬菜苗,“我还带了 5 个工人,帮着搭大棚,不要工钱,就想喝碗李老师做的疙瘩汤!”
ID “保鲜膜厂家李姐” 新加入互动,头像里是卷成小山的保鲜膜:“草原温差大?我捐 100 卷耐低温保鲜膜!裹在食材上,再放进张哥捐的保温箱,能多保鲜 3 天!” 她调侃道:“我这保鲜膜比沈大厨的银勺还‘能锁鲜’,保证青稞粉不潮、羊肉不化冻!”
沈亦舟笑着回应:“李姐的保鲜膜确实有用,但银勺试味更准 —— 不然汤太咸,孩子们喝了口渴。” 这话逗得弹幕里满是 “沈大厨护勺狂魔”“银勺 VS 酒瓶 VS 保鲜膜,草原厨具三巨头” 的调侃。
突然,镜头里传来蒙根的哭声。孩子捧着碗疙瘩汤,眼泪掉在汤里:“这汤有青菜味!我从来没喝过这么香的汤!” 阿古拉也红了眼眶,把自己碗里的羊肉丁夹给蒙根:“你多吃点,以后我们每天都能喝到。” 方静擦了擦眼泪,对着镜头说:“孩子们以前只能吃冷馍和干肉,现在能喝上热乎的蔬菜汤,都是大家的功劳。”
就在这时,老周的对讲机传来好消息:“李老师!张哥的蔬菜苗和大棚骨架到了!老魏的铲车在前面开路,还有李姐的保鲜膜,满满三大车!” 对讲机里还传来老魏的声音:“小李!我把东西拉来了,赶紧给我盛碗疙瘩汤,不然我就把大棚骨架卸在半路!” 弹幕里瞬间刷满 “老魏又来蹭饭”“疙瘩汤管够” 的笑声。
中午十一点,车队终于赶到。老魏开着铲车,后面跟着三辆卡车,车身上 “烟火厨坊?草原绿” 的标语在阳光下格外醒目。孩子们兴奋地围上去,蒙根伸手想摸蔬菜苗,却被方静拉住:“小心点,别碰坏了,这是我们以后的青菜来源。” 张哥从驾驶室跳下来,手里拿着个大棚设计图:“这是耐低温大棚,能抗 - 15℃的低温,里面能种番茄、黄瓜、生菜,三个月就能收获!”
牧民们也赶过来帮忙,巴图扛着大棚骨架,走在最前面:“我们草原人虽然不会搭大棚,但有的是力气,搬材料、挖地基都没问题!” 他的妻子抱着刚煮好的奶茶,给张哥、老魏和工人都倒了一碗:“喝碗奶茶暖暖身子,辛苦你们了。” 孩子们帮着递螺丝、拉保鲜膜,阿古拉还把自己的小铲子拿来,帮着挖地基,虽然挖得不深,却格外认真。
直播间的爱心捐赠还在升级。ID “营养师王哥” 捐了 1000 瓶维生素片:“蔬菜没成熟前,给孩子们补充维生素,每天一片,安全又方便!” 他附上一张维生素含量表,“每片含维 C 100 毫克,相当于 2 个苹果的量,正好弥补蔬菜缺口”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