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D “农资店刘叔” 捐了 500 斤有机肥:“大棚种菜要用有机肥,长得快还健康,孩子们吃着放心!” 他连麦进来,详细讲解有机肥的用法:“每次浇水时加一点,不用太多,不然会烧苗 —— 这和李老师煮疙瘩汤掌握盐度一个道理,都要讲‘适量’。”
ID “海外华人林姐” 捐了 3 万美元:“换成人民币给大棚买设备,比如恒温器、浇水系统,让蔬菜长得更好!” 周小雨盯着后台数据,声音带着颤抖:“李老师!新增捐款突破 400 万了!不仅能搭好大棚,还能买恒温设备和浇水系统,以后蔬菜再也不用愁了!”
下午两点,第一部分大棚骨架终于搭好。张哥指挥工人铺保温膜,老魏用铲车把蔬菜苗运到大棚旁边,准备等大棚建好后再移栽。李伟把刚煮好的疙瘩汤盛进保温桶,给工人和牧民都端了一碗:“大家辛苦了,喝碗汤暖暖身子,这汤里有草原的苜蓿,还有大家的爱心。” 老魏喝了一口,笑着说:“比我在东北喝的酸菜汤还香,以后我每个月都来看看,顺便蹭碗汤喝。”
沈亦舟打开新的 “草原蔬菜计划”,屏幕上写着:“1. 先搭好耐低温大棚,移栽蔬菜苗,解决短期蔬菜缺口;2. 教牧民大棚种植技术,以后由牧民负责日常管理,保证蔬菜持续供应;3. 用剩余捐款买恒温器、浇水系统和有机肥,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。” 他抬头看向李伟,“张哥说他会留在这里,直到大棚搭好、蔬菜苗移栽完,还会教牧民种植技术,不用担心后续管理问题。”
傍晚时分,夕阳洒在刚搭好的大棚骨架上,保温膜在阳光下泛着银光,像草原上的一片新绿。孩子们趴在大棚旁边,小声讨论着以后的蔬菜:“我想吃番茄,红红的,甜甜的。”“我想吃黄瓜,脆脆的,能直接吃。” 蒙根还把自己的小羊牵过来,让小羊也看看大棚:“以后我们有青菜吃,你也有新鲜的牧草吃,再也不用吃干饲料了。”
李伟举着一碗疙瘩汤,对着镜头说:“家人们,这碗汤里有苜蓿的鲜、羊肉的香、青稞的糯,还有你们的爱心。邪修菜不是‘凑活吃’,是用草原上现有的东西,给孩子做‘最好吃、最健康’的饭;公益也不是‘一次性帮忙’,是你捐一株菜苗,我捐一块大棚膜,一起给草原留下‘永远的绿’—— 这才是烟火厨坊真正的传承。”
直播间的在线人数定格在 8500 万,留言像暖流般涌来。ID “烘焙师 Lisa”:“我研发了番茄青稞饼干的配方,等大棚收获了番茄,就寄过去,让孩子们尝尝新口味!”
ID “沙棘果干刘姐”:“我再捐 1000 斤沙棘果干,和番茄一起做果酱,既能当零食,又能补充营养!”
ID “畜牧局张科长”:“我们会给大棚提供技术支持,定期派技术员来指导,保证蔬菜年年丰收!”
夜色渐深,草原上的太阳能路灯亮了起来。大棚旁边,工人和牧民还在加班搭骨架,孩子们帮着递工具,李伟和沈亦舟在讨论大棚的后续管理,方静在记录捐赠物资,周小雨在统计捐款。空气中弥漫着疙瘩汤的香味和泥土的气息,那是草原上 “希望” 的味道。
阿古拉抱着一碗疙瘩汤,坐在大棚旁边,对着镜头小声说:“谢谢张哥的蔬菜苗,谢谢李姐的保鲜膜,谢谢所有帮我们的人。以后我们不仅有热饭吃,还有新鲜的青菜吃,我要好好学习,长大了也种大棚,给更多孩子送青菜。” 镜头拉近,汤里的苜蓿芽泛着绿光,在灯光下像撒了把翡翠。
月光洒在草原上,大棚的影子拉得很长,旁边堆着蔬菜苗和大棚材料。这场跨越山海的爱心接力,已经从 “解决温饱” 变成了 “守护长期营养”—— 有大棚,有蔬菜,有热汤,草原上的孩子,终于能在昼夜温差极大的春天里,喝上带着苜蓿清香的疙瘩汤,期待着大棚里长出的第一颗番茄、第一根黄瓜,奔向属于他们的 “绿色未来”。
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