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午两点,运输车队终于赶到。老张派来的技术员立刻开始修复大棚,把旧薄膜拆下来,换上加厚防寒膜,用胶带把破洞补得严严实实;老陈的技术员则在苗床边埋滴灌带,把储水桶装满水,打开开关,细小的水流精准地浇在苗根上。孩子们兴奋地围上去,帮着递工具、扶薄膜,蒙根穿着新棉袄,跑前跑后,再也不用冻得嘴唇发紫了。
巴图拿着老孙捐的有机肥,撒在苗床边:“有了这肥,苗肯定长得快!” 他的妻子则在大棚里搭了个小灶台,用新捐的铸铁锅煮疙瘩汤,香味弥漫了整个大棚。“以后我们就能在大棚里做饭,孩子们再也不用在风雪中吃冷饭了。” 她笑着说,眼里满是希望。
直播间的爱心捐赠还在升级。ID “农业合作社王总” 捐了 10 个智能温控器:“装在大棚里,能实时监测温度,温度低了自动报警,比人盯着还管用!”
ID “光伏企业李总” 捐了 20 块太阳能板:“给大棚供电,温控器、滴灌带都能用,还能给孩子们的教室供电,一举两得!”
ID “餐饮连锁张总” 捐了 10 万:“专门用来买蔬菜种子和有机肥,保证孩子们每天都能吃到新鲜蔬菜!” 周小雨更新后台数据时,眼泪滴在键盘上:“李老师!新增捐款已经到 520 万了!我们不仅能修复大棚,还能再建两个新大棚,种更多的菜!”
傍晚时分,夕阳透过修复好的大棚薄膜,洒在绿油油的苜蓿苗上,滴灌带里的水流在阳光下闪闪发光,像一串银色的项链。孩子们坐在大棚里的小灶台旁,喝着热乎乎的疙瘩汤,蒙根指着刚冒芽的豌豆苗,小声说:“等它们长大了,我们就能做豌豆苗疙瘩汤了。”
李伟站在临时搭建的灶台前,蒸腾的热气将他的眼镜片蒙上一层白雾。他小心翼翼地端起那只蓝边粗瓷碗,对着镜头轻轻吹开碗面浮着的油花,金黄的油珠顺着榆钱嫩绿的叶片缓缓滑落。家人们,看这疙瘩汤的成色! 他用木勺轻轻搅动,露出藏在青稞面疙瘩间的羊肉丁,这榆钱是今早孩子们踩着露水摘的,带着草原晨雾的清甜;羊肉是牧民刚宰的小羊羔,鲜嫩得能掐出水;青稞面是咱们当地磨坊现磨的,麦香里还带着阳光的味道。
他忽然转身指向不远处正在搬运钢架的志愿者队伍,阳光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老长:看到那边的身影了吗?这些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朋友,有的捐钢架,有的捐工具,就像这碗汤里的每样食材 —— 少了榆钱就没了灵气,缺了羊肉就没了魂魄,没了青稞面更是少了筋骨。邪修菜不是偷工减料,是用草原上有的东西,给孩子做最适合的饭;公益也不是轰轰烈烈,是你捐一根钢架,我捐一把榆钱,一起给孩子建一个能长出希望的大棚。 说到这里,他举起碗向镜头致意,碗中腾起的热气与远处新棚架上飘扬的红绸带,在草原的蓝天下交织成温暖的图景。
沈亦舟打开新的 “大棚种植计划”,屏幕上写着:“1. 修复现有大棚,安装温控器和滴灌带,保证菜苗存活;2. 新建两个大棚,分别种植叶菜和瓜果,满足孩子日常需求;3. 教牧民使用滴灌和温控设备,由牧民负责大棚日常管理,实现蔬菜自给自足。” 他抬头看向远方,“光伏板明天就到,以后大棚不仅能种蔬菜,还能发电,草原的日子会越来越好。”
夜色渐深,草原上的太阳能路灯亮了起来。大棚里的温控器显示 15℃,苜蓿苗在滴灌带的滋润下,慢慢恢复了生机,叶子舒展着,像在向孩子们招手。孩子们躺在大棚里的干草上,听方静讲蔬菜生长的故事,蒙根抱着新棉袄,小声说:“以后我要每天来大棚,看着苗长大,给它们浇水、施肥。”
方静掏出卫星电话,给农业局打了个电话:“局长,我们的大棚修复好了,还有了滴灌和温控器,孩子们很快就能吃到自己种的蔬菜了。” 电话那头传来局长的笑声,她却笑着哭了:“这里有太多好心人,帮我们把大棚建起来,帮孩子们实现了吃新鲜蔬菜的愿望。”
阿古拉拿着一碗疙瘩汤,坐在大棚的滴灌带旁,对着镜头小声说:“谢谢老张叔叔的薄膜,谢谢老陈叔叔的滴灌带,谢谢所有帮我们的人。以后我要好好学习,长大了也建大棚,给更多孩子种蔬菜吃。” 镜头拉近,汤里的苜蓿苗闪着绿光,在灯光下像撒了把翡翠。
月光洒在草原上,修复好的大棚在夜色中像一座温暖的城堡,里面装满了绿色的希望。这场跨越山海的爱心接力,已经从解决温饱变成了守护孩子们的 “蔬菜自由”—— 有大棚,有滴灌,有新鲜蔬菜,草原上的孩子,终于能在春夜的霜冻中,坐在温暖的大棚里,喝着带着苜蓿清香的疙瘩汤,奔向属于他们的未来。
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