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伟已经开始在草原厨房准备食材,邪修操作的细节里满是 “跨地域适配” 的巧思:“家人们看好了,今天的焖煮要分‘草原预制 + 藏区落地’两步 —— 我们在草原把羊腿焯水去血沫,用青稞粉和辣椒粉腌好,再让志愿者送到藏区;扎西老师那边只用加酥油和糌粑,用石头灶焖煮就行,不用复杂工具,藏区的孩子也能学。”
【邪修菜实操细节】
食材预处理 —— 跨地域协作
羊腿处理(草原端):李伟把羊腿切成 10 厘米长的段(“用次仁捐的酥油桶盖子当‘尺子’,比着切,藏区的石头灶锅小,太长放不下”),放进铜锅加冷水,丢进 3 颗野花椒和 1 块干姜,“焯水要冷水下锅,血沫才会全出来,沈大厨在藏区就不用再处理了。” 待水沸腾,他用桦木勺撇净浮沫,捞出羊腿沥干,“再用青稞粉、辣椒粉和少许盐拌匀,腌 2 小时,既能入味,又能防止运输时变质 —— 周小雨已经联系了冷链车,明天就能送到藏区。”
酥油与糌粑准备(藏区端):沈亦舟接过卓玛递来的酥油,用小刀切成小块,“酥油要提前化开,放凉后再和糌粑混合,不然会结块。” 他把糌粑粉倒进铝锅,加入化开的酥油,用手反复揉搓,“藏区的糌粑是炒熟的青稞磨的,直接拌酥油就能当调料,比草原的青稞粉更香浓,焖羊腿时撒一层,既能增香,又能让汤汁变稠,孩子吃着不剌嗓子。”
高反适配调整:沈亦舟特意留出半块酥油,“煮羊腿时最后加一勺,别煮太久 —— 酥油煮久了会分层,失去香味,还会增加消化负担,高反时吃了容易腹胀。这是藏区老人的经验,比我学的淮扬菜‘火候论’更贴合高原情况。”
焖煮操作 —— 因地制宜
藏区石头灶使用:扎西老师按照沈亦舟的指导,在石头灶里点燃干牦牛粪,“牦牛粪火力比草原的牛粪旺,但也更散,要堆成‘金字塔形’,中间留空,这样火苗才集中。” 他把腌好的羊腿放进铝锅,加足量雪水(“雪水要提前烧开,去掉杂质,不然会有腥味”),大火烧开后转小火,“用石板盖住锅口,周围用湿棉布密封,和草原的铜锅焖煮原理一样,就是得勤添牛粪,别让火灭了。”
分层加料技巧:煮到羊腿能用筷子戳透时(约 40 分钟),沈亦舟撒入拌好的酥油糌粑粉,“要分两次撒,第一次撒一半,搅拌均匀,煮 5 分钟;第二次撒剩下的,再煮 3 分钟,这样每块羊腿都能裹上糌粑,不会有的没味有的太咸。” 他还往锅里丢了几根藏区的野葱,“野葱能去羊膻味,还能补充维生素,高反时吃了能缓解疲劳,比草原的沙葱更耐煮。”
口感适配调整:考虑到孩子牙口不好,沈亦舟特意多煮了 10 分钟,“羊腿要炖到用手能撕成丝,这样孩子不用费劲嚼,消化起来也容易。藏区的孩子平时吃冷糌粑,肠胃弱,太硬的肉吃了会不舒服。”
营养适配与暖心细节
高反营养搭配:沈亦舟举着煮好的羊腿,对着镜头讲解,“这道酥油糌粑焖羊腿,每 100 克含热量 350 千卡、蛋白质 20 克、脂肪 25 克 —— 酥油提供的热量能对抗高原寒冷,羊腿的优质蛋白帮助修复身体组织,缓解高反疲劳;糌粑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,避免高反时便秘。藏区的孩子每天吃一块,既能吃饱,又能补营养,比光吃冷糌粑强太多。”
分食与分享:煮好后,沈亦舟先给最小的那个红衣小女孩盛了一小块羊腿,“孩子吃的时候要吹凉,别烫着嘴。” 女孩咬了一口,眼睛突然亮了,含糊地说:“香…… 不硬。” 她举起手里的羊腿,递到旁边的老人嘴边,“奶奶吃,暖。” 老人接过,眼泪掉在铝锅里,“我们这辈子,还没吃过这么香的热肉。”
弹幕里的诙谐互动让高原的困境多了几分暖意。ID “藏区向导卓玛” 连麦进来时,手里举着个装满酥油茶的铜壶,身后是正在添牛粪的扎西老师:“沈老师!煮羊腿时别忘喝酥油茶!高反了就吸我的氧气瓶,比你在草原喝的奶茶还管用 —— 你要是敢硬扛,我就让扎西老师罚你吃三顿冷糌粑!”
沈亦舟笑着摆手:“卓玛姐放心,我每小时都吸一次氧,还喝了两碗酥油茶,现在头不晕了。” 他突然指着镜头外,“快看!周小雨协调的第一批物资到了!” 只见远处的山路上,几个志愿者牵着牦牛,背上驮着氧气瓶、酥油和青稞粉,慢慢往帐篷方向走 —— 冷链车到不了的地方,就用牦牛驮,再难的路也挡不住爱心。
ID “酥油商次仁” 也来凑趣:“沈老师!我捐的酥油要是不够,就跟我说!我家的酥油能从藏区排到草原,比李老师的铜锅还多!” 他还发了张自己抱着酥油桶的搞笑照片,弹幕里瞬间刷满 “哈哈哈哈”,连一直沉默的藏族老人都忍不住笑出了声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