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小雨的声音突然从连麦里传来,她手里拿着厚厚的物资清单,笔尖还在飞快记录:“李老师、沈老师!卓玛姐捐的 20 罐氧气瓶、次仁大哥的 100 斤酥油已经到了,还有粉丝捐的 300 双羊毛手套、50 套课桌椅,正在用牦牛往山上运!新增捐款已经到 18 万了,够买建厨房的水泥和钢材了!” 她顿了顿,声音带着激动,“老冯工程师已经在画藏区厨房的设计图了,考虑到高反,厨房要建得矮一点,通风好,还能保暖!”
晚上八点,藏区的帐篷里亮起了太阳能灯。沈亦舟和扎西老师、卓玛一起,给孩子们分酥油糌粑焖羊腿。铝锅虽然豁口,却盛满了热乎的肉香,孩子们围坐在石头灶旁,小口小口地吃着,脸上的冻疮因为热气泛起红晕,眼里却闪着光。那个红衣小女孩吃完一块,又怯生生地问:“沈叔叔,明天还能吃吗?”
沈亦舟摸了摸她的头,坚定地说:“能!以后每天都能吃热乎饭,我们还会给你们建厨房,让你们不用再吃冷糌粑。” 扎西老师握着他的手,声音带着哽咽:“谢谢你们,草原的好心人,还想着我们藏区的孩子。” 卓玛则端来一碗刚煮好的酥油茶,“喝了这个,晚上睡得香,明天咱们就开始准备建厨房的材料。”
直播间的在线人数定格在 1 亿,留言像星星般铺满屏幕。ID “海外留学生小雯”:“我们在国外的藏族留学生组织了‘高原暖饭’活动,已经筹了 5 万美元,换成酥油和氧气瓶寄过去!”ID “烘焙师 Lisa”:“我研发了适合藏区的酥油饼干,用糌粑粉做的,不用烤,压成型就能吃,已经寄了 1000 块!”ID “建筑工程师老冯” 弹出:“藏区厨房的设计图好了!用轻钢结构,抗风又保暖,明天就派徒弟送钢材过去,比草原大棚建得还结实!”
李伟的睫毛上凝着细碎冰碴,坐在被寒风拍打得簌簌作响的草原灶台旁,镜头外三脚架上的防风罩随着气流起伏。他用冻得发红的手指掀开陶锅盖,蒸腾的热气瞬间模糊了摄像机镜头,露出碗底的酥油糌粑焖羊腿 —— 琥珀色的羊骨支起颤巍巍的肉块,深褐色的汤汁裹着青稞粒,表面浮着的酥油正融化成金灿灿的涟漪。
家人们看! 他小心翼翼地端起碗,金属勺碰撞陶碗发出清脆声响,这锅用的是海拔四千米的雪水,羊腿在铜锅里咕嘟了三个钟头。你们听 —— 镜头凑近,能听见汤汁在炭火上细密的咕嘟声,这咕嘟声里,有江苏捐来的节能灶火苗声,有青海寄来的牦牛肉嚼劲,还有西藏阿妈亲手打的酥油香。
他用勺子舀起裹着汤汁的糌粑球,米粒间拉出晶莹的丝线:沈大厨在藏区遇到食材短缺,咱们连夜凑齐物资;当地孩子冬天吃不上热饭,咱们就把厨房搬到草原上。看这碗里的酥油,是杭州网友托司机捎的;这把青稞,是成都驴友徒步背来的。邪修厨艺不是某个网红的独角戏,是全国三万七千个 IP 地址,把高原的风变成暖炉,把雪山的冷熬成热汤。
李伟突然转身指向远处正在搭建的保温板房,施工队的红色安全帽在雪地里格外醒目:等这间厨房落成,咱们要教藏区孩子包会跳舞的云吞,做会唱歌的披萨。这不是施舍,是掌心对掌心的温度传递 —— 你看这羊腿冒的热气,多像咱们凑在一起的热乎心!
他看向周小雨整理的 “藏区公益计划”,上面写着:“1. 本周内完成厨房地基搭建,用老冯捐的轻钢结构;2. 下周送第二批食材,保证孩子们每天有热饭;3. 教藏族老师和孩子做邪修菜,让他们自己能煮热饭。” 李伟指着计划,眼里满是期待:“等厨房建好,我们全员去藏区,和孩子们一起吃酥油糌粑焖羊腿,一起看雪山下的炊烟。”
夜色渐深,藏区的星空格外亮,星星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。沈亦舟躺在卓玛家的帐篷里,手里攥着孩子们送的青稞手链,耳边传来远处牦牛的铃铛声。他想起白天那个红衣小女孩递来的冷糌粑,想起扎西老师豁口的铝锅,想起弹幕里无数个 “加油”“支援”,突然觉得高反的难受都不算什么 —— 再难的路,只要有人一起走,就一定能到终点。
而在千里之外的草原,李伟和周小雨还在整理藏区物资清单,爱心厨房的烟囱早已熄灭,可直播间的留言还在不断刷新,像一束束光,从草原传到藏区,从屏幕里照进现实。这场跨越雪山与草原的爱心接力,才刚刚开始;那些藏区孩子的热饭梦,正在无数人的双手里,慢慢变成现实。
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