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五点的藏区,暴雪裹着冰粒砸向帐篷。沈亦舟被帐篷外 “咯吱咯吱” 的踩踏声惊醒,掀开毡帘一看 —— 扎西老师正领着三个藏族孩子,用木铲铲帐篷门口的积雪,木铲柄上结着冰碴,孩子的藏袍袖口冻得发硬,却还是把雪堆成小堆,嘴里呵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瞬间消散。
“沈老师,老冯的钢材车被困在折多山了!” 扎西老师的眉毛上结着霜花,声音带着急促,“刚才和司机通了电话,雪下得太大,路面结冰,货车滑进雪沟,连拖车都进不去!” 他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路线图,折多山那段被红笔圈了个圈,旁边写着 “积雪厚 1 米”,“没有钢材,厨房地基就没法搭,孩子们还得吃冷糌粑。”
沈亦舟赶紧摸出卫星电话,刚拨通老冯的连麦,就听见电话那头传来风雪的呼啸:“沈大厨!我徒弟带着钢材车在折多山堵了三个小时!雪还在下,车轮上的防滑链都被冰裹住了,再等下去,钢材都要被雪埋了!” 镜头里,老冯的徒弟正趴在货车车厢上,用铁锹铲钢材上的积雪,耳朵冻得发紫,却还在喊:“别担心!我们能扛住!”
卓玛牵着牦牛跑过来,牦牛背上驮着两袋酥油和糌粑,她把一袋塞进沈亦舟手里:“先吃点热的再想办法!我煮了酥油茶,喝了能抗寒。” 她指着远处的雪山,“折多山的路我熟,有段‘老鹰嘴’弯道,雪下得再大,牦牛也能走,我们可以用牦牛把钢材一点点运过来!”
沈亦舟接过酥油茶,滚烫的铜壶贴着掌心,暖意却没驱散心头的急 —— 老冯捐的 20 根螺纹钢,每根重 50 斤,靠牦牛驮,至少要往返十趟,可暴雪还在下,孩子和牧民的体力能撑住吗?他看向帐篷外,那个穿红衣的小女孩正踮着脚,帮扎西老师扶木铲,小手冻得通红,却没喊一声冷,突然想起蒙根在草原帮着搬砖的样子,心里突然有了劲:“走!咱们先去折多山看看,能搬多少算多少!”
上午九点,“烟火厨坊” 的直播镜头对准了藏区的暴雪与折多山的钢材车。李伟坐在草原爱心厨房的灶台旁,身后是周小雨整理的 “铲雪物资需求清单”,镜头里连麦着沈亦舟 —— 他的藏袍上沾着雪粒,背景是牧民和孩子扛着木铲往雪山走的画面:“家人们,藏区的暴雪比预想中更狠 —— 老冯的钢材车困在折多山,雪厚得能没过膝盖,咱们的志愿者和牧民正顶着雪,用牦牛往山上运钢材。”
他举起一块从藏区寄来的羊杂(昨天焖羊腿剩下的边角料),笑着说:“但再大的雪也挡不住热饭的香!今天教‘酥油糌粑炒羊杂’—— 用剩下的羊杂当主料,藏区的酥油当油,糌粑粉当调料,大火快炒,又香又暖,正好给铲雪的牧民和孩子补力气。沈大厨,你在那边给大家讲讲藏区炒货的火候,咱们远程配合,让扎西老师先给铲雪的人做上热饭!”
在线人数瞬间冲破 1 亿,弹幕里的铲雪支援与诙谐调侃像暖流般涌来。ID “铲雪设备王哥” 率先弹出,头像里穿着反光背心的男人站在铲雪车旁,背景是清理干净的公路:“李老师!雪堵路找我啊!我捐 10 台小型铲雪机和 50 把防滑铲!再派 3 个技术员过去 —— 比老冯的徒弟会‘破冰’,折多山的冰面,我这铲雪机十分钟就能清出一条路!” 他附上一段铲雪机作业视频,“我在东北铲雪十年,对付这种暴雪,比沈大厨炒羊杂还讲究‘火候’,机器开三档,既不铲坏路面,又能清干净雪!”
“王哥你这‘破冰术’我服!”ID “藏区民宿卓玛婶” 紧跟其后,头像里围着围裙的女人正端着酥油茶,背景是冒着热气的灶台:“但光有铲雪机不行!我捐 200 碗热酥油茶和 100 个糌粑团!再教你们做‘藏式暖锅’—— 比沈大厨的羊杂还暖身,铲雪的人吃了,零下三十度也能扛三小时!” 她刷了个嘉年华,“再追加 2000 块!给孩子们买冻疮膏,小手冻得太让人心疼了!”
沈亦舟站在折多山脚下,手里握着木铲,哈了口气搓了搓冻僵的手,笑着接话:“王哥的铲雪机来得太及时,卓玛婶的酥油茶更是救命!不过这羊杂处理得注意 —— 藏区的羊杂新鲜,但腥味重,得用酥油茶先泡 10 分钟,既能去腥味,又能让杂碎吸满酥油香,这是卓玛教的,比淮扬菜的‘料酒去腥’更贴合藏区食材,还能顺便补点热量。”
李伟已经在草原厨房准备 “远程教学食材”,邪修操作的细节里满是 “藏区适配” 的巧思:“家人们看好了,今天的炒菜要分‘预处理 + 快炒’两步 —— 羊杂要提前用沸水焯三分钟,去掉血沫;酥油要熬到冒烟,再下羊杂,这样炒出来才香;最关键的是糌粑粉,要在出锅前撒,既能吸收多余油脂,又能让口感更扎实,铲雪的人吃了顶饿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