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李(老冯的徒弟)立刻掏出地质锤,在沟两侧的岩石上凿出深约十厘米的凹槽:得用膨胀螺丝固定主绳,不然绳子会滑动。 他蹲在岩石旁,将螺丝塞进凹槽,用扳手一点点拧紧,每颗螺丝至少拧五圈,保证能承重三百公斤以上 —— 这是我们在汶川救灾时学的,多一道固定,就多一分安全。 另外两名队员则展开防滑帆布,用卡扣固定在两根主绳之间,做成简易桥面,帆布边缘还缝着反光条,方便识别。
绳桥搭好后,老林第一个试走。他双脚分开与肩同宽,双手扶着主绳,每走一步都要等帆布稳定后再迈下一步,走的时候身体别晃,重心要低,不然绳子容易摆。 走到桥中间时,帆布突然晃了一下,他立刻蹲下身子,双手死死攥着主绳,直到晃动停止,看见了吧?遇到晃动别慌,蹲下能降低重心。
这时,沟对岸传来张爷爷的咳嗽声。老人仍坐在垮塌的房屋前,怀里紧紧抱着那个破旧木盒,补丁摞补丁的蓝布衫浸透了泥水,灰白的头发黏在布满皱纹的额头上。沈亦舟刚要迈步上桥,老林突然拉住他:等等!得系安全带! 他从背包里掏出安全带,帮沈亦舟系在腰间,卡扣扣紧后还拉了拉,安全锁扣要扣在主绳上,这样就算脚滑,也不会掉下去。
沈亦舟走到张爷爷身边时,老人的嘴唇已经发紫。他蹲下身,摸了摸老人的额头,烫得吓人:爷爷,我们先把您转移到安全的地方,再处理伤口,好不好? 张爷爷却摇了摇头,枯瘦的手指死死扣住木盒边缘:这是老婆子的照片... 房子塌了,就剩这个了... 他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水光,我不走,我要守着她... 不然她回来,找不到家了...
爷爷, 沈亦舟轻声说,从急救包里掏出块干净的布,小心翼翼地擦着木盒上的泥,我们把木盒带过去,您跟我们一起走。您守着奶奶的照片,可奶奶也希望您好好的,对不对? 他指了指沟对岸的临时安置点,那里已经搭起了两顶帐篷,那边有热粥,还有干净的被子,您去了,就能暖暖和和的,奶奶也会放心的。
张爷爷沉默了许久,终于点了点头。老林和另一名队员小心地将老人扶起来,用简易担架固定好 —— 担架是用两根木棍和帆布做的,边缘还垫了软布,避免硌到老人。抬的时候要保持水平,别晃! 老林喊着号子,一、二、起! 两人慢慢走上绳桥,沈亦舟则在后面扶着担架,确保老人不会滑落。走到桥中间时,老人突然咳嗽起来,木盒从怀里滑了出来,沈亦舟眼疾手快,一把抓住木盒,手指被盒角硌得生疼,却死死攥着不敢松手 —— 那是老人唯一的念想。
清溪小学的状况比预想中更糟。晨雾还未散尽,潮湿的空气裹挟着腐泥的腥气,将原本平整的土操场泡成了一片泛着黑水的泥潭。昨夜暴雨冲垮的泥墙碎屑,混着碎玻璃碴散落在斑驳的水泥地上,教室里破碎的窗棂在穿堂风里吱呀作响,如同垂危者的喘息。
周小雨带着两名志愿者已经先一步赶到,正在操场角落整理物资。她用石块垒了个简易平台,上面铺着两层防水布,分成三个区域:左侧是食品区,放着赵哥捐的玉米粉和腊肉,每袋都用除湿袋裹着,袋口还系着标签,写着 2025.10.26 开封,保质期 7 天;中间是医疗区,急救箱、骨折固定架和碘伏整齐排列,旁边还放着个温度计,显示室内温度 12℃,湿度 85%;右侧是生活用品区,雨衣、棉被和防滑链堆放在一起,上面盖着防雨布。
沈老师!你可来了! 周小雨看到沈亦舟,立刻迎了上来,手里还拿着个笔记本,刚才清点了一下,赵哥捐的 500 斤玉米粉里,有 20 斤受潮了,我已经把它们单独放在通风处,用刘姐捐的除湿袋吸潮,每袋玉米粉里放了两包,应该明天就能用。 她翻开笔记本,上面记着密密麻麻的数字:急救箱有 15 个,里面的纱布和碘伏够处理 20 个伤员;骨折固定架 10 个,已经给王老师用了一个,她的腿肿得厉害,小张护士正在给她换药。
小张护士(粉丝捐赠物资时随队赶来的医护志愿者)正蹲在教室门口,给王老师处理伤口。她先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,再用碘伏消毒,动作轻柔却利落:王老师,您的伤口有点感染,得每天换两次药,别碰水。 她从急救箱里掏出无菌纱布,层层叠叠地裹在王老师的腿上,还特意留了点空间,别裹太紧,不然会影响血液循环,不利于恢复。 王老师咬着牙,额头上渗着冷汗,却还是点了点头:谢谢你,小张护士... 孩子们还等着吃饭,我没事。
周小雨走到食品区,拿起一袋玉米粉:沈老师,受潮的玉米粉我已经筛过了,把结块的都碾碎了,等下烙饼时可以和干的混在一起用,不浪费。 她指了指旁边的石板,我还让志愿者把石板洗干净了,烘玉米粉的时候用,比直接在地上烘干净多了。 石板旁边放着个小风扇,是粉丝捐的便携式充电风扇,正对着玉米粉吹,加速水分蒸发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