傍晚时分,沈亦舟用枯枝将铜锅架在石头垒起的简易灶台上,火苗舔舐着锅底。卓玛蹲在一旁,灵巧的手指将最后一把洗净的野荠菜掐成小段。铜锅里的水早已沸腾,切成薄片的烟熏腊肉在汤中翻滚,油花裹着深褐色的肉汁渐渐晕开,与野菜的碧色相映成趣,蒸腾的热气里,山野的清新与醇厚的肉香交织缠绕,顺着夜风飘向安置点的每个角落。
张爷爷佝偻着背坐在褪色的帆布帐篷里,布满老茧的双手紧紧捧着木盒 —— 那是他从废墟里扒出来的唯一物件。当沈亦舟将盛满挂面汤的陶碗递过去时,老人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。“嘶 ——” 他小心翼翼地吹开汤面的热气,喉结上下滚动着喝下第一口,布满皱纹的脸颊瞬间舒展开来,“这汤真暖,比我老婆子煮的还香。” 话音未落,老人突然别过脸去,浑浊的泪水滴落在木盒上,在岁月侵蚀的纹理里晕开新的痕迹。
角落里,扎着羊角辫的小芸正踮着脚,用树枝搅动碗里的挂面。她突然停住动作,盯着碗里唯一的两片腊肉看了许久,最终咬着嘴唇将肉片夹进重伤员的搪瓷缸。“叔叔,你吃。” 小女孩的声音像受惊的雀鸟,“你受伤了,要多补补。” 躺在行军床上的男人浑身缠满绷带,只剩一只没打石膏的手能勉强活动。他颤抖着接过肉片,干涸的眼眶突然涌出泪水,顺着凹陷的脸颊滚进盛满热汤的缸里,荡起一圈圈细碎的涟漪。
直播间里,李伟双手捧起那只带着裂纹的粗瓷大碗,蒸腾的热气在镜头前凝成朦胧白雾。碗里,金黄的腊肉片浸在琥珀色的汤汁里,嫩绿的野菜尖随着热气轻轻颤动,挂面像白玉条般缠绕其中。他将碗凑近镜头,让观众看清汤面上漂浮的枸杞:“家人们,仔细瞧瞧这碗汤 —— 腊肉是刘阿姨昨天摸黑翻了两座山送来的,说自家熏制的最滋补;野菜是老吴天不亮就去悬崖边采的,特意挑了最嫩的芽尖。”
李伟喉结滚动,声音微微发颤:“后台捐款数字还在不停跳动,有人捐 50,有人捐 2 万,有位署名‘大山孩子’的网友甚至转来 300 块压岁钱。每一笔数字背后,都是一颗滚烫的心。” 他转身指向帐篷外新组装的索道支架,钢索在暮色中泛着冷光,“明天破晓,这架承载着百万善款的生命通道就会启动。重伤的采药人能及时送医,张爷爷守了二十年的泛黄照片会寄到远方亲人手中,山那边的希望小学,也终于能建起崭新的图书室。”
镜头拉近,他眼底泛起泪光:“记得‘烟火厨坊’开播时,我只是想给困境中的人做顿热饭。现在才明白,这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汤面,串起的是跨越山海的牵挂。每一个点赞、每一条留言、每一笔捐款,都让我坚信 —— 再深的山坳,也困不住人间善意;再难的困境,都抵不过众人拾柴的力量。”
夜色渐深,山区的风带着丝丝凉意,可临时安置点的帐篷内却暖意融融。老林和小李还在检查索道的安全,周小雨在整理第二天的运输计划,沈亦舟则在给孩子们讲山下的故事。张爷爷怀里抱着木盒,靠在帐篷杆上,慢慢闭上了眼睛,嘴角还带着笑意 —— 他知道,明天,老伴的照片就能好好保存,孩子们也能慢慢走出大山。
这场跨越山区的爱心接力,还在继续。粉丝们的捐款虽然没有实时到账,但每一笔都承载着希望;索道虽然简陋,却连接着生与死的通道;一碗简单的挂面汤,却温暖了整个山区。那些曾因灾难而黯淡的眼神,正被这点点滴滴的爱心点亮,朝着美好的未来,一步步前行。
凌晨一点,周小雨收到了银行的短信提醒 —— 第一批粉丝捐款 20 万已经到账。她立刻给山下的五金店打了电话,让他们再送一批索道配件过来,又联系了面包店,确认明天的面包能按时送达。放下电话,她看着帐篷外的星空,嘴角露出了笑容 —— 有这么多好心人的支持,再难的困境,也能克服。
而在千里之外的城市,刘阿姨正对着手机屏幕,看着直播间里孩子们喝挂面汤的画面,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她拿起笔,在教案上写下:“爱心不分大小,只要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爱,世界就能变成美好的人间。” 然后,她又点开了捐款页面,再一次捐了 200 元 —— 她想,能多给孩子们买一本作业本,也是好的。
这一夜,山区的星星格外亮,仿佛在为这场爱心接力加油。而明天,又将是充满希望的一天。
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