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五点,新安置点的板房被凛冽的寒风裹得发颤。沈亦舟裹着两层军大衣走出临时宿舍时,呵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细碎的冰晶,落在板房外结霜的铁丝网上,像撒了把碎盐。临时厨房的方向飘来淡淡的焦糊味,他加快脚步,靴底踩在结冰的地面上,发出 “咯吱咯吱” 的脆响 —— 那是昨夜余震后,水管冻裂渗出的水,在零下五度的低温里冻成的薄冰。
临时厨房是两顶蓝色的救灾帐篷,帆布上还沾着山区带来的泥点。掀开帐篷门帘,一股混杂着生面粉和冷油的气息扑面而来。李伟正蹲在唯一的铸铁灶前,用铁锹翻动锅里的面糊,锅底已经结了层焦黑的壳。“昨晚降温,水管冻住了,只能用雪水和面,” 他抹了把额角的汗,指节沾着面粉,“就两个灶台,孩子们已经排了半小时队,再做不完,早饭该凉了。”
帐篷角落,小芸抱着个豁口的粗瓷碗,踮着脚往灶台方向望。她怀里还揣着母亲的照片,照片边缘被体温焐得发烫。“沈叔叔,我能帮忙揉面吗?” 女孩的声音带着怯意,冻得发红的手指攥着衣角,“以前妈妈做饼的时候,我就帮她揉面。” 沈亦舟蹲下来,帮她把围巾裹紧:“好啊,不过要先把手搓热,别冻着。” 小芸立刻对着手心哈气,搓得通红的手掌很快就沾满了面粉,像撒了层细雪。
张爷爷坐在帐篷外的小马扎上,怀里抱着他的旧铜锅,正用几块碎木炭煮雪水。铜锅底部的豁口用锡纸贴着,雪水在锅里慢慢融化,冒着微弱的热气。“这锅煮了三十年雪水,” 老人摸着锅沿的包浆,眼里满是怀念,“以前在山里,冬天就靠它煮水喝,现在还能给孩子们暖手。” 几个排队的孩子围过来,把冻得发僵的小手放在锅沿上,铜锅的温度透过薄薄的铁皮,传到孩子们的掌心,他们的眼睛瞬间亮了,像点亮了小星星。
上午七点,周小雨的物资统计帐篷里,账本摊开了满满一桌子。她正用铅笔在 “面粉” 一栏画圈,旁边写着 “受潮 15 斤,已用除湿袋处理,剩余 85 斤” 。“粉丝捐的 10 套折叠灶台还在山下,物流说昨晚降温,山路又结了冰,得中午才能到,” 她揉了揉发酸的肩膀,指了指旁边的纸箱,“这是小吃店王哥捐的酱油和香油,还有社区李姐组织大妈们缝的 50 床棉被,刚卸下来,还没来得及分。” 帐篷外突然传来志愿者的喊声:“周姐!临时厨房的铁板不够用了,烙饼的话,得等上一锅凉了才能烙下一锅!”
周小雨立刻起身,抓起账本往外走:“我去看看,不行就先搭个临时铁板架,用粉丝捐的便携炉加热,总不能让孩子们一直等。” 她走到临时厨房旁,看见几个志愿者正围着一块生锈的铁板发愁 —— 铁板太大,便携炉的火苗只能烧到中间,边缘根本热不起来。“得把铁板切成两块,” 周小雨蹲下来,用粉笔在铁板上画着线,“再找几根钢管当支架,把便携炉放在下面,这样受热均匀。” 可翻遍工具箱,却发现没有合适的切割工具,只有几把普通的菜刀,根本切不动铁板。
上午九点,“烟火厨坊” 的直播准时开启。镜头左侧,李伟站在临时厨房的灶台旁,身后的孩子们排着长队,小芸正帮着把揉好的面团分成小块;右侧画面里,周小雨和志愿者正试着用菜刀划铁板,铁板上只留下几道浅浅的划痕,张爷爷则在旁边用铜锅煮着雪水,给孩子们暖手。
“家人们,新安置点的日子比山里还难 —— 水管冻裂,只能用雪水和面;两个灶台要供 50 个孩子吃饭,铁板不够用,菜刀还切不动铁板,” 李伟的声音带着无奈,却又透着坚定,“但办法总比困难多!今天教大家做‘白菜腊肉油饼’,不用复杂工具,面团能揉、铁板能烙,一次能做 10 个,够孩子们吃,还能揣在怀里暖手。白菜补维生素,腊肉提香,面粉抗饥,就是在临时帐篷里,也能让孩子们吃上热乎的。”
在线人数瞬间冲破 1.7 亿,弹幕里的暖心建议与诙谐调侃像潮水般涌来。ID “小吃店老板王哥” 率先弹出,头像里的男人系着围裙,背景是冒着热气的油锅:“李老师!我捐 200 瓶酱油、100 瓶香油!还有 50 斤花生油!烙油饼没油可不行!比沈大厨的银勺还管用 —— 我这花生油是现榨的,烙出来的饼能香三里地!” 他附上一段自己烙油饼的视频,“你们看,我用平底锅烙,两面金黄,孩子们肯定爱吃!”
“王哥你这油够香!”ID “社区主任李姐” 紧跟其后,头像里堆着成床的棉被,“我组织社区大妈缝了 100 床棉被!还有 30 个暖手宝!安置点冷,孩子们揣着暖手宝吃油饼,就不会冻手了!” 她刷了个嘉年华,还发了张大妈们缝棉被的照片,“大妈们熬了三夜才缝好,说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安置点也能暖暖和和的!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