营养适配 —— 针对安置点孩子的需求
沈亦舟拿起一个刚烙好的油饼,对着镜头讲解:“这油饼每 100 克含碳水化合物 55 克、蛋白质 7 克、脂肪 15 克 —— 面粉的碳水化合物能快速补充能量,孩子们在安置点活动多,需要能量;白菜含有的维生素 C 和膳食纤维,能预防孩子水土不服,毕竟刚从山里出来,肠胃需要适应;腊肉的脂肪能提供热量,对抗安置点的低温,比单纯的白面饼更抗饿。” 他顿了顿,补充道:“烙的时候刷了猪油,却没放太多,避免孩子吃了油腻,消化不良 —— 张爷爷熬的猪油纯度高,比外面买的植物油更健康。”
弹幕里的互动越来越热闹,ID “小吃店老板王哥” 连麦进来时,手里拿着瓶花生油,身后是冒着热气的油锅:“沈老师!烙油饼的时候,油热了再放饼,不然会粘锅底!我教你个小技巧,油里放几粒花椒,烙出来的饼更香!” 他边说边往油锅里丢了几粒花椒,“你们看,花椒炸香了,再放饼,味道绝了!”
沈亦舟按照王哥的方法,往铁板上放了几粒花椒,很快,花椒的香气就飘了出来。“真管用!” 他笑着说,“烙出来的饼带着花椒的香味,比刚才的还香!王哥,你这手艺比我强多了,等安置点的永久厨房建好了,你可得来教我们烙油饼!” 弹幕里瞬间刷满 “王哥开课”“求油饼配方”,连一直认真揉面的小芸都忍不住笑出了声。
ID “社区主任李姐” 也连麦进来,手里拿着床棉被:“李老师!棉被已经送到山下了,志愿者说中午就能运上来!每个孩子都能分到一床,还有暖手宝,充一次电能用 4 小时,孩子们揣着暖手宝吃油饼,肯定不冷!” 她还发了张孩子们试穿新棉衣的照片,“这是社区大妈们织的毛衣,每个孩子一件,颜色都是孩子们喜欢的,红的、蓝的、黄的,可好看了!”
中午十二点,老吴的切割工具和王哥的调料终于送到了。志愿者们立刻开始切铁板,角磨机的轰鸣声在安置点回荡,很快,五块铁板就切好了。周小雨指挥着志愿者搭临时灶台,“用钢管当支架,铁板放在上面,便携炉放在下面,这样就成了简易灶台,一次能烙 10 个油饼。” 张爷爷则用他的旧铜锅熬了锅白菜汤,“配着油饼吃,解腻,还能暖暖身子。” 孩子们捧着油饼,喝着白菜汤,脸上满是满足的笑容,再也不用像早上那样排队等饭了。
下午两点,安置点突然来了位特殊的志愿者 —— 是之前转运下山的采药人,他的腿好了些,拄着拐杖,手里提着个布包:“我家里还有些晒干的野菜,给孩子们做饼吃,谢谢你们救了我,我也想为孩子们做点事。” 他打开布包,里面是晒干的荠菜、马齿苋,还有几块熏肉,“这些都是我在山里采的,干净,能吃。” 小芸跑过去,接过布包:“叔叔,谢谢你,我们明天用这些野菜做饼,肯定好吃。” 采药人笑了,眼里满是感激:“不用谢,是你们给了我希望,我也想给孩子们希望。”
傍晚时分,夕阳透过板房的窗户,洒在临时厨房的灶台上。李伟和沈亦舟还在烙油饼,为晚上的加餐做准备;周小雨则在整理新到的物资,把棉被和暖手宝分给孩子们;张爷爷坐在帐篷外,用铜锅煮着雪水,几个孩子围在他身边,听他讲山里的故事;小芸则抱着母亲的照片,坐在灶台旁,帮着把烙好的油饼放进保温箱,嘴里哼着母亲教她的儿歌。
直播间的镜头缓缓拉近,李伟手里捧着刚烙好的油饼,金黄的饼皮上还冒着热气,边缘沾着几粒芝麻,白菜和腊肉的香气透过屏幕仿佛能飘进观众的心里。“家人们,你们看这油饼,” 他用手指轻轻掰开发脆的饼皮,里面的白菜和腊肉馅料清晰可见,“这饼里,有王哥的花生油香,有李姐的棉被温暖,有老吴的工具助力,还有采药人送来的野菜心意 —— 这不是普通的油饼,是无数人的爱心凑成的热乎饭。”
他咬了一口油饼,酥脆的口感在嘴里散开,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:“以前在城里,吃过大饭店的山珍海味,却从来没有哪一口,比这临时帐篷里的油饼更香甜。因为这口饼里,有孩子们的期待,有志愿者的付出,有粉丝们的牵挂 —— 这就是‘烟火厨坊’的意义,不是做出多精致的菜,而是用最简单的食材,最朴素的手艺,给需要的人带去温暖和希望。”
他转身指向远处正在搭建的永久厨房地基,那里有志愿者正在测量尺寸,“我们打算用粉丝捐的钱,在这里建一个永久的厨房,有十个灶台,能同时给 100 个孩子做饭,还有专门的食材储存间,再也不用怕水管冻裂、铁板不够了。” 镜头扫过地基旁的捐款公示牌,上面写满了粉丝的名字和捐款金额,“这些名字,会永远刻在厨房的墙上,告诉孩子们,曾经有无数好心人,为他们的热乎饭付出过心意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