蒸制技巧:折叠灶台派上了用场,李伟一次蒸 20 个团子,“水开后蒸 15 分钟,关火焖 5 分钟,这样团子不粘皮。” 他掀开锅盖,白胖胖的团子冒着热气,荠菜的清香飘满帐篷。周小雨找来了保温箱,把团子装进去:“先给施工的志愿者送过去,再给孩子们分。” 小芸捧着保温箱,小心翼翼地走在冰面上,生怕摔了:“这些团子要趁热吃才香。”
现场分食:志愿者们围在地基边吃团子,老吴咬了一口,眼睛亮了:“比我媳妇做的还好吃!以后厨房建好了,沈老师可得天天露一手。” 沈亦舟笑着递给他碗热汤:“等厨房建好了,让你当第一个食客。” 孩子们坐在板房里,捧着团子边吃边看施工,小芸拿着团子,对着地基的方向小声说:“妈妈,团子真好吃,你闻到了吗?” 弹幕里有人刷:“看得我想哭,又想笑”“这才是最暖的饭”。
下午两点,冻土终于挖完了,地基里的钢筋立了起来。赵工在线指导志愿者搭钢筋架:“间距要均匀,不然水泥凝固后容易裂。” 突然,天空飘起了小雪,周小雨赶紧让大家把热风炮对着地基吹:“赵工说水泥要在 10 度以上凝固,不然会变成废渣。” 志愿者们把保温板围在地基周围,像个简易保温棚,热风炮吹出来的暖风吹散了雪粒。
“快看!那是什么?” 小张突然指着远处喊。只见三辆货车缓缓开来,车身上写着 “爱心建材”。赵老板从第一辆车上跳下来:“我怕你们材料不够,又拉了 5 吨水泥和 30 根钢管!还有我朋友捐的 10 床棉被,给晚上值班的志愿者盖。” 他走到地基边,看着钢筋架点点头:“不错不错,比我当年盖的第一个猪圈强多了。” 弹幕里又是一片笑声:“赵老板和老吴是卧龙凤雏吧”“猪圈梗过不去了”。
傍晚时分,雪停了,夕阳把地基的影子拉得很长。志愿者们还在加固钢筋,张爷爷的铜锅放在地基中央,里面的土已经冻硬了,却透着淡淡的柏枝香。小芸坐在铜锅边,手里攥着一片荠菜叶,那是妈妈以前最爱吃的野菜。沈亦舟走过来,递给她个热团子:“明天我们用采药人送的马齿苋做饼,好不好?” 小芸点点头,咬了一口团子,眼泪突然掉下来:“沈叔叔,妈妈好像闻到香味了。”
直播间的镜头缓缓扫过地基:钢筋立得笔直,保温板围成的棚子透着暖光,志愿者们的身影在夕阳里忙碌,孩子们的笑声从板房里传出来。李伟对着镜头说:“家人们,今天我们挖开了冻土,埋下了铜锅,也种下了希望。这地基里,有张爷爷的铜锅,有小芸妈妈的照片,有志愿者的汗水,还有你们的爱心。” 他举起手里的团子,“这团子可能不如大饭店的精致,但每一口都藏着烟火气,藏着我们对孩子们的牵挂。”
周小雨拿着更新的账本走过来,眼里闪着光:“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,‘建筑迷小杨’捐的热风炮全到了,还有‘装修公司李总’捐的 100 平米瓷砖,说给厨房铺地面,防滑又好擦!现在捐款总额已经到 98 万了,再凑 2 万就能建完储物间!” 弹幕里立刻有人刷:“我捐 100”“我捐 500”“差多少我包了”,不到十分钟,周小雨就喊:“够了!够了!刚刚‘企业家刘总’捐了 2 万,正好凑够 100 万!”
夜色渐深,安置点的板房亮起了灯。志愿者们还在地基边值班,用热风炮给钢筋保温;沈亦舟和李伟在临时厨房收拾,准备明天的食材;周小雨在帐篷里核对物资,钢筋、水泥、瓷砖堆得像小山;张爷爷抱着铜锅,坐在板房门口,看着地基的方向,仿佛已经看到了厨房里的烟火;小芸把母亲的照片放在枕边,手里攥着个没吃完的团子,脸上带着笑睡着了。
凌晨一点,周小雨收到了赵工的短信:“我画了份厨房内部设计图,灶台高度按孩子的身高调,储物间做防潮处理,明天发给你。” 她放下手机,走到帐篷外,地基边的热风炮还在运转,暖光映着钢筋的影子,像一排守护的战士。远处的山上,积雪泛着微光,近处的板房里,传来孩子们均匀的呼吸声。
她突然想起上一章里,大家用雪水和面、用菜刀切铁板的日子,再看看现在的地基、堆积的建材和直播间里不断弹出的暖心留言,眼泪忍不住掉下来。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厨房,这是无数人的爱心筑成的家,是孩子们的烟火之地,是跨越山海的温暖约定。
明天,保温板会搭成更结实的棚子,速凝水泥会浇灌成坚固的地基,志愿者们会继续忙碌,粉丝们会继续牵挂。而那口藏着心意的铜锅,会永远留在厨房的地基里,见证每一顿热乎饭,每一次笑声,每一个被温暖照亮的日子。
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