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伟把手里的竹筒转了个圈,竹节的清香扑面而来:“家人们放心,牧区考察我们早就排上日程了!现在咱们言归正传做竹筒饭——这手艺学会了,不仅能做给家人吃,等咱们去雨林、去草原,还要教给那里的孩子,让海边的虾、山里的菌、草原的肉,都能在一口锅里相遇!”
【傣味海鲜竹筒饭实操教学】
1. 食材预处理
“做竹筒饭,选竹筒是第一道关,”李伟举起一根刚截好的楠竹,对着镜头展示,“一定要选新鲜的嫩楠竹,截成30厘米长,一端留节当底,另一端开口。你们看这内壁,要刮得干干净净,不能留一点竹屑。我第一次图省事用了老竹筒,内壁全是硬渣,煮出来的饭里混着竹屑,小玥吃了一口就吐出来,皱着眉说‘李叔叔,这饭里有沙子’——从那以后我就记牢了,刮竹筒必须耐心。”他握着小刀轻轻刮动,竹屑簌簌落在灶台上,像撒了层细雪。
沈亦舟把县农业局捐的有机糯米倒进瓦盆,清水漫过米粒,泛起细碎的涟漪:“糯米要提前泡2小时,泡到用手指一捏就碎的程度刚好。我以前贪多泡了4小时,煮出来的饭黏糊糊的,像没成型的年糕,孩子们都不爱吃。”他往盆里撒了半勺盐,手指搅着糯米,“泡的时候加少许盐能入底味,上次我忘了加盐,米饭淡得像白水,小涛扒了两口就放下筷子,说还不如吃白粥。”
小玥和小海趴在桌边处理海鲜干货,竹筛里的烤虾干透着诱人的金黄。“虾干要撕成小块,不然咬不动,”小玥的指尖被虾壳戳得发红,却依旧仔细地撕着,“我第一次撕太大,竹筒饭里的虾干硬得像小石子,小海咬的时候崩到牙,哭了好半天,现在还拿这事笑我。”小海耳尖一红,攥着鱼片的手都紧了紧:“鱼片要泡10分钟,泡软了好切,泡太久会散,煮出来的饭里全是碎渣,看着就不好吃。”
周小雨从冰箱里端出牛肝菌,褐色的菌菇上还沾着保鲜的水珠:“菌菇要切得细碎,和糯米煮在一起,鲜味才能渗进每一粒米里。我上次切得太大,中心没煮熟,吃着有股土腥味,从那以后每次都切得像指甲盖那么大。”她把菌菇丁放进碗里,加了点盐和胡椒粉拌匀,“玉姐教我的,提前腌10分钟更入味,这是傣家做菌菇的小诀窍。”
2. 制作与烤制
“泡好的糯米装进竹筒,千万别装满,要留三分之一的空当,”李伟拿着竹筒示范,糯米顺着指尖滑进筒里,“糯米煮的时候会膨胀,装太满会把竹筒撑裂。我第一次就是贪心装太多,刚放在火上就‘砰’地炸开,米饭撒了一地,像白花花的珍珠滚得到处都是,小孩子们追着捡,笑我是‘浪费粮食的李叔叔’。”他用筷子把糯米压实,“压得紧实点,煮出来的饭才不会松散,吃着有嚼劲。”
接着把海鲜干和菌菇丁倒进去,李伟用筷子轻轻搅匀:“一定要搅散开,别堆在一块儿,不然有的地方鲜得发甜,有的地方淡而无味。上次我把虾干全堆在底部,煮好后小海挖了一大勺底部的饭,齁得直吐舌头,说‘李叔叔你做的是阴阳饭吗?一半咸一半淡’——现在想起来还脸红。”
往竹筒里加清水,刚好没过糯米1厘米:“水量是关键,多了饭烂,少了夹生。我上次水加少了,煮出来的饭硬得像小石子,小涛拿了一粒放在桌上,说‘李叔叔,这饭能用来砸核桃’,把我臊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。”他从竹篮里抽了片新鲜芭蕉叶,叠成漏斗状堵住竹筒口,用麻绳绑紧,“用芭蕉叶堵口最香,煮的时候芭蕉叶的清香会渗进饭里,比用布堵好吃十倍,这是玉姐教我的傣家秘方。”
把竹筒架在炭火上,李伟双手转动着竹筒,炭火把他的脸映得通红:“必须不停转,让竹筒受热均匀,不然一边烤焦一边没熟。我第一次偷懒没转,竹筒底部烤成了黑炭,里面的饭也焦了,吃着像嚼烧柴,小玥尝了一口就吐了,说‘比我奶奶烧的柴火还难吃’。”炭火“噼啪”作响,竹筒渐渐渗出香气,“烤20分钟就行,闻到竹香混着米香飘出来,就说明熟了。”
小玥蹲在炭火旁,学着李伟的样子转动另一根竹筒,小脸被熏得通红也不在意:“我要多做几个,用真空包装寄给阿雅姐姐,让她和雨林的小伙伴都尝尝渔村的味道。”小海举着小扇子给炭火扇风,火苗“腾”地窜高,他赶紧往后退了退:“我要在竹筒上画最大的小鱼,阿雅姐姐一看就知道是我做的。”
3. 成品试吃
竹筒烤得差不多了,李伟用弯刀轻轻一劈,“咔”的一声,竹筒裂开一道缝,糯米的香气瞬间涌出来——米粒吸饱了竹香和海鲜的鲜味,金黄的虾干、褐色的菌菇丁嵌在雪白的米饭里,像撒了一把星星。“先给小玥和小海尝,”李伟用勺子盛出一碗,递到两个孩子手里,“这是你们自己晒的虾干、切的菌菇,味道肯定不一样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