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玥吹了吹热气,小心地咬了一口,眼睛瞬间亮成了星星:“太香了!有竹子的清甜味,还有虾干的鲜气,比我妈做的糯米饭好吃一百倍!”小海狼吞虎咽地吃着,嘴角沾了米粒也顾不上擦:“我要给阿雅姐姐写封信,把做竹筒饭的步骤一步一步写下来,让她也做给奶奶吃,奶奶肯定喜欢。”
沈亦舟舀了一勺放进嘴里,慢慢嚼着点头:“这个味道绝了,既有渔村的海味,又有傣家的竹香。等竹灶坊建好了,咱们搞个‘山海美食交换日’,让渔村的孩子教雨林孩子晒虾干,雨林孩子教渔村孩子采菌菇,互相学手艺,比光送吃的有意义。”
话音刚落,李伟的手机就响了,屏幕上“老王”两个字跳动着。接起视频,老王的脸出现在屏幕上,背景是热火朝天的工地——村民们正扛着楠竹搭建框架,岩温拿着竹尺在测量,额头上的汗珠顺着黝黑的脸颊往下淌:“李队,竹灶坊的地基已经打好了!县住建局的技术员刚检查完,说我们的竹结构做得标准,下周末就能封顶。你瞧那边——”镜头一转,阿雅和几个孩子穿着粉色雨衣,正帮着递竹钉,小锤子在手里挥得有模有样,“孩子们都盼着你们来参加奠基仪式呢!”
阿雅听见声音,凑到镜头前,雨衣上的小兔子贴在屏幕上:“李叔叔!我们的大厨房快建好了!我已经学会写‘望海贝坊’四个字了,等你们来,我写在竹简上送给你们!”她举起手里的练习本,歪歪扭扭的字迹上,还画着小小的贝壳和菌菇,“小玥姐姐的千纸鹤,我都挂在竹楼的房梁上了,每天睡觉前都要看一眼。”
李伟对着镜头笑,眼眶有点发热:“我们下周三一定到,还会带10个渔村孩子来,和你们一起做竹筒饭、挂千纸鹤。”挂了电话,他转向直播间的观众,举起手里的竹筒:“家人们看到了吧?‘勐腊竹灶坊’不是一个空名字,是正在长高的竹架,是孩子们手里的小锤子,是跨越山海的约定。下个月,我们还要去牧区建‘草原奶食坊’,让海边的风、山里的雾、草原的阳光,都能照进孩子们的厨房。”
弹幕瞬间被“加油”刷屏。ID“宝妈群群主玲子”留言:“我们群里已经搞了‘山海笔友’配对,每个渔村孩子都有一个雨林小伙伴,下周就组织第一次视频连线,让孩子们自己商量交换什么美食!”ID“牧区巴特”紧跟着发了段语音,草原汉子的声音格外洪亮:“李老师,我们牧区的奶锅都准备好了,就等着你们来教海鲜竹筒饭,我们教你们做奶豆腐!”
下午四点,“望海贝坊”的堂屋摆上了长桌,李伟、沈亦舟、周小雨、阿海和村里的老支书围坐在一起,桌上摊着奠基仪式流程表和牧区考察计划,墨痕还带着新鲜的气息。
“竹灶坊奠基仪式,咱们带10个渔村孩子去,都是平时在贝坊表现好的,”李伟用手指点着行程表,“县文旅局派了两辆面包车,下周二一早出发。物资方面,阳光厨具厂的烤箱下周一到,我们提前打包好渔村孩子做的海鲜干货、千纸鹤,还有粉丝捐的文具,一起带过去当礼物。”
阿海接过话头:“我联系了邻村的货车,能装下烤箱和厨具,海鲜干货用真空包装封好,再套上防水袋,保证不会受潮。”他顿了顿,手指在桌沿轻轻敲了敲,“我想带小海一起去,两个孩子通了这么久的信,早该见见面了——小海说要给阿雅送他捡的贝壳,磨得光溜溜的,说是渔村最漂亮的。”
周小雨翻开捐赠清单,念得条理清晰:“目前物资完全够竹灶坊初期使用——儿童厨具15套、雨衣100套、雨靴10双、餐盒50个、烤箱5套,月捐资金每月2300元,除了买食材,还能买些教学用的围裙、案板。县农业局捐的20斤糯米,下周和我们一起运过去,保证奠基仪式上,每个孩子都能吃上热乎的竹筒饭。”
提到牧区考察,沈亦舟推了推眼镜:“我和巴特队长视频聊过三次,‘草原奶食坊’就建在牧区小学旁边,乡镇政府已经答应给场地和水电,和雨林的竹灶坊模式一样。巴特说牧区孩子从小就会做奶豆腐、煮奶茶,咱们去了主要教海鲜做法,他们教我们做奶食,互相补短板。”
“我已经和县畜牧局对接好了,他们捐10斤鲜牛奶,下个月和我们一起运去牧区,刚好用来教做奶味点心,”周小雨补充道,“刘姨捐的500元,我换成了30个暖手宝,下周和烤箱一起寄到牧区——草原冬天零下十几度,孩子们学做饭的时候,暖手宝能派上大用场。对了,月捐计划要是再新增500人,每月就能筹2800元,三个厨房的食材成本就都够了,压力能小不少。”
晚上七点,“望海贝坊”的厨房还亮着暖黄的灯,沈亦舟带着孩子们围在桌边,正给礼物打包。海鲜干货装进印着小鱼的布袋,千纸鹤串成彩色的长串,每个千纸鹤翅膀上都写着祝福的话。小玥趴在桌上写信,信纸画满了“望海贝坊”的贝壳招牌,小海则在信封上画了两个手拉手的小人,一个戴着斗笠,一个穿着傣裙——那是他想象中自己和阿雅的样子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