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午两点,芦笙声一停,奠基仪式就正式开始了。县文旅局局长接过岩温递来的话筒,声音裹着雨林的潮气传得很远:“今天,‘望海贝坊’的海味,要和‘勐腊竹灶坊’的山味融在一块儿了!这不仅是两个厨房的牵手,更是渔村和雨林的约定——傣家有句老话,‘烟火暖人心’,从今天起,这里就是孩子们的手艺坊、交友站,是能闻到烟火气的家!”话音刚落,掌声就和榕树上的鸟鸣撞在了一起,几个傣族老人还唱起了祝酒歌,调子悠扬又热闹。
阿雅牵着小海的手站在最前排,两个孩子捧着块半米长的竹简,上面“山海同心”四个字是阿雅用傣家竹笔写的,墨色饱满,小海在旁边画了虾干、菌菇和海浪,笔尖的墨还透着新鲜,边缘被他不小心蹭了个小黑印。“别担心,”阿雅小声说,“我奶奶说,有痕迹才是用心做的。”小海点点头,攥着竹简的手更紧了。
培土环节,工作人员端来四把新做的木铲,铲柄上还缠着红绸。李伟、沈亦舟、岩温和两个孩子各执一把,走到挖好的地基旁——地基中央放着个竹篮,里面装着混着菌菇种子的红壤,那是阿雅昨天和奶奶一起采的。“这是阿雅昨天刚采的菌菇种,”李伟举着木铲对着镜头笑,红壤从铲尖滑落,落在地基里沙沙响,“等厨房的竹架搭起来,这些种子就会在旁边发芽;咱们的公益厨房也一样,会在雨林里扎根、长大,结出甜果子。”
直播间的在线人数“唰”地涨到5万,弹幕像潮水般涌来。ID“退休教师刘姨”的留言带着温度:“我刚转了1000元到贝坊账户,给厨房装盏太阳能灯——孩子们晚上学做饭,亮堂了心里也暖,不然黑灯瞎火的不安全。”ID“烘焙博主小甜”直接发了个500元的爱心红包,附言:“祝竹灶坊早日飘炊烟!我捐的烘焙工具明天就到,到时候教孩子们做竹香曲奇,用雨林的蜂蜜调味,肯定好吃!”ID“勐腊县文旅局”的官方账号留言:“县教育局已经协调好了,下个月派美术老师来,给厨房的竹墙画壁画,画上海鲜和雨林的风景!”
培土一结束,孩子们就像小麻雀似的涌到临时灶台边,吵着要做“奠基竹筒饭”。玉姐系着蓝布围裙,把县农业局捐的糯米倒进大瓦盆,清水一泡,米粒立刻变得饱满,她抓了把糯米递给旁边的孩子:“要泡到手指能捏碎才好,煮出来的饭才软糯。”渔村孩子蹲在溪边洗虾干,溪水冰凉,手指冻得发红也不肯停,一个小男孩说:“我要把虾干洗得干干净净,让雨林的小伙伴吃了不硌牙。”
雨林孩子则围在竹筐旁挑菌菇,把碎的、小的都留给自己,完整的、大的放进共用的竹篮里。小玥和阿雅挤在火塘边,共同抱着一根竹筒转,竹筒被炭火烤得发烫,两人的小手都红了。“你看,要顺着炭火转,每一面都烤到才不会焦,”小玥手把手教阿雅调整姿势,“就像李叔叔说的,要让每一粒米都裹上竹香。”阿雅刚点头,突然指着天上尖叫:“白鹭!是白鹭!”一群白鹭从雨林上空掠过,白色的翅膀在阳光下闪着光,竟真的落在了工地旁的榕树上,歪着脑袋看孩子们忙乎,时不时叫两声,像是在给他们加油。
傍晚时,竹筒饭的香气终于漫遍了整个村子,连远处的溪水都像是被这香味染甜了。乡亲们和孩子们围坐在铺着芭蕉叶的地上,手里捧着竹碗,米粒上还沾着细碎的竹屑,嚼起来又香又糯,带着虾干的鲜和菌菇的醇。县领导咬了一大口,嘴角沾着饭粒就笑:“这是我吃过最香的饭——有虾干的海味,有菌菇的山味,更有孩子们的年味,比山珍海味都强。”
岩温举着竹制酒盅,敬了李伟一杯自酿的米酒:“等厨房建好了,我们教渔村孩子做傣味烧烤、舂鸡脚,还有酸笋煮鱼,都是傣家的拿手菜;你们教我们晒虾干、烤鱼片,让雨林和渔村的味道,永远混在一口锅里!”李伟接过酒盅,和他碰了碰:“还要搞个‘美食交换课’,让孩子们当小老师,互相教手艺。”旁边的孩子们听见了,都拍着手喊:“我要当老师!我要教阿雅晒虾干!”“我要教小海跳孔雀舞!”笑声像风铃似的,飘得很远。
晚上,傣家竹楼的火塘烧得正旺,火星子跳得老高,把每个人的脸都映得通红。孩子们围坐成一圈,搞起了“山海分享会”,竹桌上摆满了交换的小礼物:竹编蚂蚱、贝壳挂件、千纸鹤、野果干,还有画着涂鸦的笔记本。小海捏着阿雅编的竹篮站起来,脸涨得通红,声音都有些发颤:“我、我以后教阿雅晒虾干,还要教她认海浪的方向,涨潮的时候不能去礁石滩,会被浪卷走的。”他顿了顿,补充道:“我还会教她用贝壳听海的声音,特别好听。”
阿雅抱着小海送的贝壳,声音软乎乎的:“我教小海采安全的菌菇,哪些是红伞伞不能碰,哪些牛肝菌煮了最鲜;我还教他跳傣家的孔雀舞,像这样——”说着就拉起小海的手,踩着芦笙的节奏跳起来。小海的脚总踩错拍子,胳膊也不知道怎么摆,像只笨拙的小企鹅,却学得格外认真,引得乡亲们哈哈大笑。笑声从竹楼的缝隙里飘出去,惊飞了檐下的萤火虫,萤火虫带着绿光飞远,像是把笑声也捎向了远方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