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小雨把宝妈群捐的图画书分到每个孩子手里,扉页上“山海小伙伴”的字迹歪歪扭扭,却都用了最鲜艳的彩笔,有的还画了小小的爱心。小玥翻开《海底世界》,指着抹香鲸的插图给阿雅看:“这是抹香鲸,能潜到海底两千米,我爸爸的渔船见过一次,比咱们的竹楼还大!它喷的水柱有好几米高,像彩虹一样,里面还有小鱼呢。”她掏出手机,翻出爸爸拍的视频:“你看,这就是大海,蓝不蓝?”
阿雅也从布包里掏出个磨得发亮的笔记本,封面是自己画的雨林,绿色的树叶上停着彩色的小鸟:“这是我的《雨林日记》,里面记了哪种菌菇能吃,哪种小鸟叫了就会下雨,还有我采菌菇的路线。”她翻到其中一页,上面画着牛肝菌的样子,旁边写着“煮10分钟才熟”:“送给你——这样你下次来雨林,就不会迷路,也不会吃到毒菌菇啦。”小玥小心地把笔记本放进书包,像捧着宝贝似的。
小张掏出手机,帮孩子们建了个“山海孩童群”,用家长的账号登录。小海第一个把手机递给他妈妈,视频一接通,阿雅就凑了上去,眼睛瞪得圆圆的,盯着屏幕里的蓝色大海看直了眼:“大海真的是蓝色的!和天一样蓝!比课本上画的还美!”小海妈妈在镜头里笑,手里拿着刚晒好的虾干:“下次阿雅来渔村,阿姨带你去赶海,退潮后沙滩上全是小螃蟹,一抓一个准;还能捡彩色的贝壳,比小海送你的还漂亮。”
阿雅用力点头,眼泪却“吧嗒”掉在手机屏幕上,她赶紧用袖子擦掉:“我长这么大,只在课本上见过大海……”李伟蹲下来,摸了摸她的头,声音很轻:“等竹灶坊建好,我们就组织‘山海游学’,让雨林的孩子去看海,捡贝壳、赶小螃蟹;渔村的孩子来雨林,采菌菇、听鸟叫,好不好?”“好!”孩子们立刻欢呼起来,声音震得竹楼的瓦片都嗡嗡响,火塘的光映在他们脸上,像撒了把星星。
深夜,孩子们的呼吸声均匀地混在火塘的噼啪声里,小玥和阿雅挤在一张竹床上,手拉手睡得正香,嘴角还带着笑。李伟、老王和岩温围坐在火边,手里捧着热茶,茶碗里飘着淡淡的茶香。“竹架下周就能封顶,”岩温往火里添了块柴,火星子窜了窜,照亮了他黝黑的脸,“村里的竹匠都撂下自家的活来帮忙,说不要工钱——孩子们盼厨房盼了这么久,以前放学只能在火塘边帮大人烧火,现在终于有自己的厨房了,我们做长辈的,总得搭把手。”
老王翻着皱巴巴的物资清单,眼镜滑到了鼻尖上,他推了推眼镜,念得格外清楚:“小甜的烘焙工具明天到,有烤箱、模具和油纸;刘姨的太阳能灯后天到,选的是最亮的款;月捐又新增800人,现在每月能筹3100元,够买食材、换调料,日常开销妥妥的。”李伟望向窗外,月光透过竹缝洒进来,把孩子们的睡影投在竹墙上,像一幅温柔的画。他端起茶碗喝了一口,热茶暖了胃,也暖了心——那些隔着山海的承诺,正顺着火塘的烟,慢慢变成真。
【草原初抵:奶香里的新邀约】
2024年12月25日,考察队在孩子们的送别声中离开勐腊村。阿雅和小玥抱着哭了好一会儿,最后约定每天在“山海孩童群”里分享日常,阿雅要拍竹灶坊的建设进度,小玥要拍渔村的海浪。汽车驶远时,阿雅还举着竹编小鱼站在路口,粉色雨衣在风里飘着,像一面小小的旗帜。
经过两天的车程,当车窗外的雨林变成无边无际的草原时,小海突然尖叫起来,整个人都贴在了玻璃上,手指着窗外:“牛羊!好多牛羊!像天上的云掉下来了!”远处的草原被夕阳染成金红色,成群的牛羊低着头吃草,黑白相间的身影在草原上移动,像撒了把黑白棋子;牧民们骑着马挥舞着鞭子,吆喝声顺着风飘过来,格外嘹亮;更远处的蒙古包冒着奶白色的炊烟,像插在草原上的白蜡烛,在暮色里格外温暖。
巴特队长带着几个牧民骑着马来接他们,藏蓝色的蒙古袍在风里鼓起来,像只展翅的雄鹰,腰间的红腰带格外醒目。他勒住马绳,胯下的黑马打了个响鼻,他大笑着跳下马:“李老师,可把你们盼来了!孩子们早就在蒙古包里熬好了奶茶,问了我八遍‘海鲜竹筒饭什么时候到’,连奶豆腐都准备好了!”他身后的马背上绑着风干羊肉和奶豆腐,浓郁的香味顺着风飘进车里,引得孩子们都咽了咽口水。
小海这辈子第一次见马,吓得往阿海身后躲,小手紧紧抓着阿海的衣角。巴特看出了他的紧张,笑着把他抱起来,放在自己的马背上:“别怕,这是我的老伙计‘追风’,跟着我十年了,比小羊还温顺。”小海紧紧抓着马鬃,触感粗粝却暖和,追风慢慢往前走,颠簸的感觉让他忍不住笑起来,眼睛里的兴奋都要溢出来了:“阿海叔,马跑起来是不是像飞一样?”阿海笑着点头:“等会儿让巴特叔叔带你跑两圈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