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小雨立刻调整直播角度,让镜头既拍到推货车的牧民,又能看见蹲在雪地里喝粥的旦增:“家人们,你们看这画面 —— 卓玛姐是藏区养路工,老张师傅是陕西货车司机,阿强哥是广东上班族,还有刘姨是山东退休教师,咱们谁都不认识谁,却因为‘让孩子吃口热饭’这件事,在唐古拉山下凑成了‘一家人’。” 她蹲下身,帮旦增擦掉冻在脸上的粥渍,“旦增刚才说,他从来没喝过这么香的粥,其实这粥里的青稞是藏区的,牛肉干是青海的,保温杯是浙江粉丝捐的,做法是江苏沈老师改良的 —— 这哪里是一碗粥,是咱们国家的‘山海共情’啊。” 弹幕里瞬间刷屏,ID “藏区本地网友卓玛”:“我是藏族,我帮着推物资,因为我知道孩子冻得啃馍馍的滋味;ID‘货车司机老杨’:‘我跑藏区线十年,今天第一次觉得送货不是工作,是送心意’;ID‘勐腊县文旅局’:‘这就是最动人的民族团结,不是口号,是你递一碗粥,我推一把车’。”
下午四点,物资车终于驶出了雪坑,跟着牧民的马队往扎西牧场走去。沿途的雪山渐渐露出了青灰色的轮廓,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,在雪地上映出一片片金光。周小雨的高原反应好了些,她靠在车窗上,看着外面的风景:“李哥,你说咱们的‘雪域酥油坊’建起来,孩子们是不是就能天天吃热乎饭了?” 李伟点头:“会的,一定能。”
抵达扎西牧场时,天色已经擦黑。马老师带着十几个孩子在牧场入口等他们,孩子们穿着单薄的衣服,冻得瑟瑟发抖,却举着写有 “欢迎烟火厨坊” 的纸牌。阿雅之前寄来的竹编 “烟火厨坊” logo,被马老师挂在临时搭建的帐篷上,在风中轻轻晃动。
“李老师、周经理,你们可来了!” 马老师激动地握住李伟的手,她的脸冻得通红,手上布满了裂口,“孩子们听说你们要来,昨天就开始盼了,天天在路口等。” 她指着旁边的小男孩,“这是旦增,父母在放牧时遇到雪崩,跟着奶奶过,平时就吃冷馍馍。” 旦增就是在雪地里帮着推货车的孩子,他怯生生地躲在马老师身后,手里还攥着那个空保温杯。
帐篷里,几个孩子正围着一块冻硬的馍馍啃,牙齿咬在馍上发出 “咯吱” 声,像在啃石头。看到李伟他们进来,孩子们立刻把馍馍藏到身后 —— 不是怕被抢,是觉得 “不体面”。马老师叹了口气:“牧场条件差,没有厨房,孩子们中午只能吃早上带的馍馍,冬天冻得没法吃,夏天容易坏。” 她指着帐篷角落的小土灶,“这是唯一能做饭的地方,烧的是牛粪,风一吹就灭,我试过给孩子煮面条,煮到最后只剩半碗面糊。” 李伟走过去摸了摸土灶的灶台,冰凉刺骨。他忽然想起自己刚做公益时,有人说 “你一个厨子能做什么”,现在他懂了 —— 厨子能教孩子用保温杯做热粥,能让粉丝的爱心变成暖手宝,能把 “没法做饭” 的土灶,变成 “天天冒烟” 的酥油坊。“马老师,” 李伟蹲下来,和孩子们平视,“你们别怕吃冷馍馍,就像这土灶现在是凉的,但我们架起柴火,它就能热起来;现在你们没厨房,但我们一起建,它就会有。平凡人做不了惊天动地的事,但能把‘没有’变成‘有’,把‘冷’变成‘热’—— 这就是咱们的本事。” 旦增抬起头,眼睛里闪着光,把藏在身后的馍馍递过来:“老师,你用这个,能做热的吗?”
李伟看着那个破旧的土灶,心里格外沉重。他掏出手机,拨通了沈亦舟的视频电话:“老沈,你看看这里的条件,咱们的‘雪域酥油坊’得建得结实点,能抗住藏区的风雪。” 沈亦舟看着屏幕里的土灶,脸色凝重:“我立刻修改设计图,主体用砖石结构,屋顶加保温层,再配个防风灶,保证零下三十度也能做饭。” 他顿了顿,“营养方面你放心,我已经联系了藏区的营养师,根据当地孩子的体质调整了食谱。”
周小雨把带来的奶豆腐分给孩子们,巴图的 “草原日记” 被旦增借去看,孩子指着上面的奶皮卷插图,用不太标准的汉语问:“这个,好吃吗?” 李伟笑着点头:“等厨房建好了,我教你做,比奶豆腐还好吃。” 旦增的眼睛亮了起来,用力点头:“好!”
第二天一早,县教育局和住建局的人就来了。住建局的王工程师带着测绘仪器,在牧场小学旁边的空地上测量:“李老师,这里的地基很结实,适合建厨房。我们已经制定了施工方案,主体用砖石,屋顶用彩钢瓦加保温棉,工期定为 20 天,牧民们都愿意出工。”
教育局的张局长递给李伟一份文件:“这是县财政拨的 5 万元启动资金,还有咱们‘烟火厨坊’的公益备案证书。我们已经联系了藏区的职业技术学校,他们会派厨师来教孩子们做藏区特色美食,和你们的‘邪修菜’结合起来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