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伟和周小雨立刻开启直播,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粉丝:“家人们,‘雪域酥油坊’的筹备正式启动了!地基已经选好,施工队马上就到,粉丝捐的物资也都到位了。今天,我教大家做第二道藏区邪修菜 ——‘酥油青稞饼’,用平底锅就能做,外酥里软,特别抗饿。”
他从物资箱里拿出青稞面和酥油,“第一步,青稞面加温水揉成面团,醒 10 分钟。小夏你上次做青稞饼烙成黑炭,是因为火太急了,这次用中小火,别着急。” 他边说边揉面团,“面团要揉到不粘手,就像咱们建厨房,地基要打牢。”
沈亦舟在云直播里补充:“青稞面的蛋白质含量高,但黏性小,要加 10% 的小麦粉增加黏性,不然会散。酥油要软化后再和面团混合,这样饼才会香。” 他举起旁边的面团,“看,这样揉匀,切开没有颗粒,就是合格的。”
“第二步,把面团分成小剂子,擀成薄饼,刷上酥油,撒上白糖。” 李伟用牧民的平底锅,在火上烧得微热,“不用倒油,青稞饼本身有酥油,烙的时候会出油。” 他把饼放进锅里,很快就飘出了香味,“看,边缘金黄就翻面,别烙太久,不然会硬。”
弹幕里很快弹出一张金灿灿的照片,ID “厨房杀手小夏” 配文:“李哥快看!这次没糊!我家娃抢着吃,说比超市买的饼干香!” 照片里的青稞饼边缘微焦,中间鼓着小泡,旁边还摆着一杯牛奶 —— 这是她第一次成功做出 “给孩子吃的饭”。“小夏,你这不是学会了做饼,是学会了‘用心’。” 李伟笑着说,“我刚开始教做菜,总想着‘高大上’,后来发现,最好的菜是‘让人愿意学、能学会’,就像最好的公益,是‘让人觉得我能帮、敢去帮’。你之前做糊的‘疙瘩’,比现在的成功饼更有价值 —— 它告诉所有人,哪怕会失败,也值得试试。”ID “藏区本地网友卓玛” 紧跟着分享经验:“我按阿妈教的,加了点炒香的牦牛肉末,做成咸口的,我家汉子说放牧揣两个,顶半天饿!” 李伟咬了一口刚烙好的饼,酥油的香气在嘴里散开:“卓玛姐这是把藏区风味融进‘邪修菜’了,这才是公益的‘本土化’—— 不是把内地的东西硬塞过来,是把外地的方法和本地的日子结合起来,就像酥油和青稞,本来都是普通东西,混在一起就成了藏区的‘暖’。”
青稞饼刚烙好,施工队就到了。牧民们牵着马,驮着砖石和建材,从四面八方赶来。旦增的奶奶带着几个藏族妇女,送来刚做好的酥油茶和糌粑:“李老师,你们辛苦了,喝口热的。” 马老师则带着孩子们,帮着递工具、搬小石子,帐篷前一片忙碌的景象。
中午,周小雨在直播里展示粉丝捐赠的物资:“这是刘姨捐的 50 个暖手宝,每个都贴了藏汉双语的使用说明;这是小甜老师捐的 30 套防冻烘焙模具,适合藏区的低温环境;这是爱心企业捐的 10 袋青稞面,够孩子们吃一个月了。” 她指着物资箱上的标签,“每一份物资都有编号,捐赠记录在咱们‘烟火厨坊’的公众号上,大家可以随时查询。”
突然,远处的公路上驶来一辆摩托车,骑手穿着红色的冲锋衣,是阿雅!她跳下摩托车,膝盖上的疤痕几乎看不见了,手里举着一个竹编筐:“李哥,小雨姐,我来啦!岩温叔让我送菌菇干来,还有竹灶坊的竹编器具,能当厨房的收纳筐。”
“阿雅!你怎么来了?” 周小雨激动地抱住她,“路上安全吗?” 阿雅点头:“我跟藏区的货运队一起来的,岩温叔说竹灶坊已经竣工了,让我来帮你们建酥油坊。” 她从竹筐里拿出菌菇干,“这是我晒的牛肝菌,能和牦牛肉一起炖,特别香,沈老师说这样营养更均衡。”
阿雅的到来让孩子们格外开心,她教旦增编竹筐,教其他孩子用竹片做简易餐具,帐篷里充满了笑声。李伟看着这一幕,突然觉得心里格外暖 —— 从渔村的张叔,到雨林的岩温,再到草原的巴特,还有现在的阿雅,“烟火厨坊” 的队伍越来越大,跨越山海的烟火气,正在藏区的雪地上慢慢蔓延。
下午,沈亦舟发来视频,他带着渔村的孩子做了 “虾干青稞粥”,镜头里的孩子举着粥碗:“藏区的小伙伴,我们教你们做虾干粥,你们教我们做酥油饼好不好?” 旦增对着镜头用力点头,用汉语喊:“好!我们一起做!”
接下来的几天,酥油坊的建设进展顺利。牧民们带着自家的砖石来工地,妇女们则帮着做饭、照顾孩子,阿雅和马老师负责教孩子们做竹编餐具,周小雨协调物资和直播,李伟则每天教大家做一道邪修菜,从 “酥油青稞饼” 到 “菌菇牦牛肉汤”,每一道都用平凡的工具,做出接地气的味道。
1 月 20 日,藏区下起了今年最大的一场雪。雪花像鹅毛一样飘下来,很快就把工地覆盖了。施工队的工人担心屋顶的彩钢瓦被积雪压塌,冒着风雪爬上屋顶扫雪。牧民们也赶来帮忙,用木杆敲打着屋顶的积雪,阿雅和孩子们则在下面递工具,小脸冻得通红,却没人喊冷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