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台上线一个月的深夜,周小雨的微信突然弹出一条带着哭腔的语音,紧接着是一段45秒的视频。发送人备注是“李静-听障”,头像是个举着手语“爱”的剪影。周小雨连忙戴上耳机,视频里,一个穿浅蓝卫衣的姑娘正对着镜头比划——她左手托着虚拟的“青稞面”,右手做出“倒水”的动作,指尖刚触到掌心就顿住,随即抬手擦了擦眼角,再抬起来时,手语比得格外用力:“我想教听障孩子做饭,他们和我一样,不该被厨房拒绝。”背景里,老式冰箱的嗡鸣清晰可闻,姑娘胸前别着的助听器,在暖黄灯光下闪着细碎的光。
周小雨立刻把视频转发给李伟,附带李静的报名信息:28岁,先天性听障,手语翻译专业毕业,现在在社区做听障儿童助教。“她发了17条私信,前面16条都是文字,怕我们嫌她麻烦。”周小雨的消息刚发出去,李伟的电话就打了过来,背景里是暖厨的柴火声,“把她的联系方式给我,我明天去见她。”
第二天下午,李伟在社区活动室见到了李静。她正蹲在地上,手把手教一个戴耳蜗的小男孩系围裙,手指轻轻捏着男孩的手腕,帮他把绳结绕成小小的蝴蝶结。听见脚步声,李静抬起头,睫毛颤了颤,立刻站起身比手语:“李老师,我没耽误您时间吧?”她的手机屏幕亮着,上面是提前打好的欢迎语,字体调得很大。李伟摆摆手,从帆布包掏出个油纸包:“我带了旦增烤的青稞饼,你尝尝——他以前连面团都揉不圆,现在能教别的孩子了。”
李静的指尖刚碰到温热的饼,眼泪就掉了下来。她飞快地在手机上打字:“我小时候想帮妈妈煮面条,水开了不知道,溢得满地都是,妈妈说‘你听不见,别进厨房’。”她的手指在屏幕上顿了顿,“可听障孩子也想给家人做饭,他们只是需要‘看得见’的方法。”李伟指着她手机里的草稿视频,画面里她用手语比“揉匀”,旁边配着“像搓橡皮泥一样”的文字,还有清脆的拍掌声——那是她怕孩子跟不上节奏,特意用另一只手拍桌子录的。“这个方法特别好,”李伟说,“但我们得加个细节,藏区的青稞面粗糙,你得告诉孩子‘揉到不扎手为止’。”李静猛地抬头,眼里闪着光,立刻掏出笔记本,用记号笔在“揉匀”旁边画了个扎着刺的小面团,又打了个叉。
第一版“手语酥油青稞饼”教程录制了整整三天。李静特意穿了件亮色毛衣,让孩子们能清晰看到她的手势;为了让“加酥油”的动作更直观,她把酥油切成小块,用牙签固定在案板上;每次比划完一个步骤,就对着镜头竖大拇指,嘴角弯成好看的弧度。最后一天录结尾时,她突然加了段即兴手语:“我听不见锅里的咕嘟声,但我能看见面团慢慢鼓起来,就像我们的希望,总会发芽。”镜头外,帮她举灯的志愿者,偷偷抹了把眼泪。
教程上线当天,李伟特意去了凉山听障儿童厨房。这里有7个听障孩子,最大的阿明10岁,最小的妞妞才5岁。厨房的墙上贴满了李静的手语海报,每个动作下面都有孩子们歪歪扭扭的临摹。阿明正对着平板学揉面团,小小的拳头攥着面团使劲搓,脸都憋红了,面团却还是坑坑洼洼。他抬头看见李伟,立刻低下头,把面团往案板底下藏——昨天他按普通教程学,把青稞饼烤成了“黑炭”,哭着说自己“太笨了”。
李伟没说话,蹲下来点开李静的视频。当李静比划“我以前揉成过石头”的手语时,阿明的肩膀动了动。视频里,李静把“石头面团”掰开来,里面是没揉匀的干面,她笑着比:“掰碎了重新加水,就像犯错了重新来。”阿明抬头看李伟,眼里含着泪,却慢慢把面团从案板下拿了出来。李伟握住他的小手,像李静教的那样,帮他把手指蜷成“握鸡蛋”的姿势:“你看,这样用力才均匀。”阿明的耳蜗闪了闪,跟着李伟的动作慢慢揉,面团渐渐变得光滑。
烤饼的时候,阿明像一个等待礼物的孩子一样,眼睛紧紧地盯着烤箱,一刻也不敢离开。他时不时地用手语询问着:“好了吗?好了吗?”仿佛能透过烤箱的玻璃门看到里面的青稞饼正在逐渐变得金黄酥脆。
终于,烤箱发出了“叮”的一声,青稞饼烤好了!阿明像箭一样冲了过去,迫不及待地打开烤箱门。一股热气扑面而来,他却毫不在意,用指尖轻轻地碰了碰烤得金黄的饼,然后像被烫到了一样,飞快地比划着“烫”。
尽管如此,阿明的脸上却洋溢着灿烂的笑容,露出了那两颗可爱的小虎牙。他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块饼,感受着它的温度和香气,然后毫不犹豫地把最大的那块饼塞进了李伟的手里。
接着,阿明又拿起一块饼,像捧着宝贝一样,跑到窗边的书桌前。他拿起一支蜡笔,在纸上认真地画了起来。不一会儿,一个举着饼的小人就出现在了纸上,旁边还写着一行歪歪扭扭的字:“谢谢手说话的老师”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