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阿明学会的第一个完整句子,虽然写得有些稚嫩,但却充满了他对李伟的感激之情。李伟看着阿明的作品,心里涌起一股暖流,他知道,这个小小的烤饼不仅仅是一份食物,更是阿明对他的认可和喜爱。
当天晚上,李静收到了阿明妈妈的私信,附带着那张画和一段小视频。视频里,阿明正把青稞饼喂给刚下班的妈妈,妈妈咬了一口,眼泪掉在饼上,阿明立刻用袖子帮她擦,比划着“不咸,我放了半勺盐”。李静抱着手机哭了半小时,然后给李伟发了条消息:“我明天去凉山,我想亲自教他们做酥油茶。”
去凉山的火车上,李静靠窗坐着,手里攥着个布包,里面是她攒了三个月工资买的10副防滑手套——听周小雨说,孩子们揉面时总把小手磨红。车过隧道时,手机信号断了,她就借着手机电筒的光,在笔记本上画新的教程:“酥油茶”的手语分解图,旁边标着“用木勺搅100下,手腕会酸,但很香”。黑暗中,她的助听器亮着微光,像一颗小小的星星。
李静到凉山那天,阿明带着六个孩子在村口等。他们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,手里举着用彩纸做的手语卡片,上面写着“欢迎李老师”。看到李静从车上下来,阿明第一个冲过去,用手语比划“我做了青稞饼,给你留着”,然后拉着她的手往厨房跑——他的手心全是汗,却攥得特别紧。
厨房的灶台上,摆着七个干净的小碗,每个碗里都放着一小块青稞饼,边缘还有烤焦的痕迹。“这是他们昨天练手做的,说要给你当‘见面礼’。”厨房负责人马老师悄悄对李静说,“阿明昨天揉面揉到半夜,说要让你尝尝他的‘进步’。”李静拿起一块饼,放进嘴里慢慢嚼,青稞的香气混着淡淡的焦味,在舌尖散开,她突然捂住嘴,眼泪顺着指缝往下掉。阿明以为她嫌难吃,立刻低下头,手指绞着衣角,李静连忙拉住他,比划着“太好吃了,比我妈妈做的还香”,然后把饼咽下去,笑着竖起大拇指。
教酥油茶那天,李静特意把步骤拆成了12个手语动作。她先让孩子们摸酥油的质感,“像凝固的奶油,软软的”;再教他们用木勺搅茶汤,“手腕转圈圈,就像跳舞蹈”。妞妞太小,握不住木勺,李静就从布包里拿出小号手套,套在她手上,然后用自己的手裹着她的手,一起搅动。人群外,一个右腿装着塑料假肢的男孩正靠墙站着,裤管空荡荡地塞在假肢里,磨得发亮的金属关节在灶火下泛着冷光。他叫小宇,13岁,去年在山路上摔断了腿,从此就躲着厨房,总说“一只手做不了饭”。
李静注意到他时,小宇正用左手偷偷模仿搅茶的动作,假肢在地上撑得不稳,身体晃了一下就赶紧扶住墙。她走过去,没提他的腿,只是把一个轻便的木勺塞进他左手:“你试试用手腕发力,比用胳膊省劲。”小宇低头看着自己的残肢,指节因为用力攥得发白——以前他学揉面,面团总从残肢和手掌的缝隙里掉下来,奶奶就说“别学了,以后我做给你吃”。李静突然拉起他的左手,按在自己的手腕上:“你看,我听不见声音,就看水的泡泡判断熟没熟;你少了一条腿,就用更巧的力气,我们都有自己的办法。”她让小宇把残肢贴在灶台上当支撑,自己站在他右侧,帮他稳住身体,“1、2、3……”木勺第一次在小宇手里转得平稳,茶汤溅起的小水花落在他手背上,他愣了愣,突然笑出了声。
“跨地域厨艺笔友”活动传开后,小宇主动给藏区的自闭症男孩乐乐写了信。乐乐的妈妈在平台上留言说,孩子只对重复的动作有兴趣,平时总抱着面团揉一下午。小宇的信里没写多少字,只画了自己用残肢揉面的样子:残肢撑着案板,左手攥着面团,旁边画了个向上的箭头,写着“摔了17次,第18次成了”。他还寄了块自己烤的青稞饼,饼边有点歪,却烤得金黄——那是他练了一个月,摔碎了二十多个面团才做成的。
乐乐的回信是段视频。镜头里,乐乐穿着洗得发白的藏袍,正机械地揉着面团,他的妈妈站在旁边,轻声说:“他看了你的信,每天都要揉够500下。”突然,乐乐停下动作,把面团按成饼,用手指在上面戳了个小坑,然后抬头看向镜头,嘴角微微动了动——这是他第一次主动做出有形状的食物。小宇拿着手机看了一遍又一遍,把视频里乐乐的手和自己的残肢放在一起比对,突然跑去厨房,用残肢按住面团,左手飞快地擀起来,这次面团没掉,擀得又圆又平。
突然,妞妞的木勺掉在地上,她吓得往后缩,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——上次她打碎了碗,被奶奶说“没用”。李静立刻蹲下来,捡起木勺,用纸巾擦干净,然后比划着“我小时候打碎过三个碗,现在能做一桌子菜”。她把木勺塞进妞妞手里,又从口袋里掏出颗水果糖,剥开放进她嘴里,“甜吗?等我们做好酥油茶,比糖还甜。”妞妞含着糖,点点头,小手重新握住了木勺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