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以前总觉得,公益是山外来的人给我们送热饭、送衣服。”陈阿婆握着证书的手微微发抖,声音里带着哭腔,却笑得满脸皱纹都堆在一起,她转头看向卓玛,又看向台下的孩子们,“现在才知道,我们自己的锅铲,也能给娃们撑起一碗热饭;我们自己的手艺,也能让娃们吃得香、笑得甜。”她举着证书,对着镜头大声说,“以后我就是客家厨房的店长,只要我还有力气捏锅铲,就不会让一个娃吃冷饭!”
卓玛把证书紧紧抱在怀里,像抱着一团温暖的火。回到藏区的厨房后,她特意找了块木板,把证书和旦增送的锅铲一起摆在厨房最显眼的架子上,旁边还放了个小小的玻璃罐,里面装着从授证仪式现场带回来的青稞粒。每天清晨天还没亮,她就带着孩子们揉面,教他们像马老师当初教她那样,把面团揉得又光又软。“掌心要用力,跟着我一起转。”卓玛握着最小的孩子的手,一点点教他揉面,灶火映着一群小小的身影,像一簇簇跳动的火苗,在藏区的晨光里格外温暖。旦增总是最积极的那个,他早早地把青稞面和好,还学着卓玛的样子,在面团上捏出小小的太阳图案,“卓玛老师,这样蒸出来的花馍,就像带着阳光的味道。”
授证仪式的掌声还没完全落地,陈默就被一群老人和孩子围得严严实实。他怀里捧着块半米见方的亚克力基金公示板,边角被特意磨得圆润润的,生怕碰着老人和孩子,公示板中央用暖黄色的字写着“烟火传承基金”,旁边贴着省慈善总会的备案编号和二维码,看着就格外踏实。“大家别挤,一个个来,我慢慢说。”陈默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,指尖划过公示板上的明细,声音清清晰晰的,“这基金就管两件暖心事儿:一是给咱们的公益店长发基本工资,每月2000块,不多,但够阿婆们给娃们买斤肉、添点新菜;二是管厨房的维修和食材补充,锅灶坏了、窗户漏风了,不用再等外面的救援,咱们自己就能修、自己就能买。”
他顿了顿,特意提高了声音,确保每个老人都能听见:“最重要的是,每一笔钱都明明白白!大家看这个二维码,用手机一扫,就能看到基金的收支明细,今天买了多少米、明天修灶花了多少钱,连买颗螺丝钉的发票都会传上去,谁都能当监督员,谁都能查!”陈默说着,掏出手机现场演示,扫描二维码后,屏幕上立刻跳出“基金启动资金:5万元”“今日支出:0元”的明细,下面还附着省慈善总会的备案文件照片。“我以前在公司管财务,最讲究的就是透明。”陈默的目光扫过人群,“公益的钱,一分一厘都要花在娃们身上,不能有半点含糊。”
基金的“管家团”早就在周小雨的牵头下搭得稳稳的,比城里的公司部门还规整:陈默管统筹和账目审核,每一笔钱的进出都要经过他的手,账目录得像青稞穗一样整齐,连小数点后两位都分毫不差;小林负责技术支持,做了实时更新的数字台账,除了手机扫码可查,还在每个厨房都装了简易查询终端,老人按几下就能看到明细;粉丝群里的注册会计师张姐主动义务审计,每个季度都会出一份详细的审计报告,报告上签着她的名字,盖着鲜红的审计章,公示在“烟火厨坊”的平台上。
钱从哪儿来?全靠“长期月捐计划”——周小雨和团队设计的这个计划,没有强制要求,粉丝每月捐10块、50块都行,哪怕只捐1块钱,平台都会自动发送一张电子证书,上面印着“感谢您为烟火续航”,还配着一张随机的孩子捧着热饭笑的照片。“我们不想让捐赠变成负担,”周小雨在直播里解释,“哪怕是每月一杯奶茶钱,聚在一起也能给娃们撑起一片天。”为了让捐赠更有温度,她还特意设计了“烟火伙伴”机制,月捐满3个月的粉丝,能收到孩子亲手画的明信片,上面画着厨房的炊烟、香喷喷的饭菜,还有歪歪扭扭的“谢谢”。
“我第一个来!”老杨举着手机往前挤,常年跑运输的手掌粗糙得很,掌心的汗把手机屏幕都浸得发潮,他点开月捐50元的签约页面,手指在屏幕上顿了顿,又改成了100元,“我跑一趟运输能赚几千块,每月抽100块,够卓玛给娃们买两袋青稞面,值!”他转头看向人群里的刘姨,笑着喊,“刘姨,你也来试试,简单得很!”
刘姨举着老年机凑过来,手机屏幕上的字体调得比巴掌还大,她眯着眼看了半天,还是不太敢按。周小雨赶紧走过去,手把手教她操作:“您看,点这个‘我要捐赠’,再选‘每月30元’,确认就好啦。”刘姨的手指有些发抖,按确认键时犹豫了一下,“这钱……真的都能到娃们手里?”“您放心!”陈默赶紧把公示板凑到她眼前,“您捐的每一分钱,都会变成娃们碗里的热饭,下个月您来厨房,就能看到用这笔钱买的菜!”刘姨这才放心地按下确认键,手机“叮”地收到一条捐赠成功的短信,她小心翼翼地把短信存起来,“我退休工资不多,每月30块,够给娃们修扇挡风的窗户,别让他们冻着小手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