卓玛说着从帆布包里掏出一本培训手册,蓝色的封皮上已经有了磨损的痕迹,她翻到第17页,“防风灶操作”几个字旁边,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藏文批注,空白处画着简易的灶膛示意图,连风门的三个刻度都用红笔标着小三角。“这是我怕忘,用指甲一遍遍刻出来的。”她笑着展示给镜头看,指尖划过那些刻痕,“马老师教我的时候,说‘风门就是灶火的开关,得用心摸’,我练了十几次,才摸准哪个刻度的火最稳。”手册的页脚夹着一片干枯的格桑花,是去年从藏区带来的,花瓣虽然干了,却还保持着鲜艳的紫色,“这是旦增给我的,说夹在书里,就像带着牧场的阳光。”
周小雨举着平板电脑从人群里挤过来,屏幕上亮着“公益店长培训”的课程表,她特意把字间距调大了两倍,藏汉双语并排着,老人们不用戴老花镜也能看得清清楚楚。“我们的培训分四阶段,整整三个月,一点都不含糊。”周小雨的声音软得像刚熬好的糯米粥,她用指尖点着屏幕上的进度条,“第一周是食材验收课,陈默带着阿婆们摸米、辨肉,教她们‘沉手的米才养人,捏着有弹性的肉才新鲜’;第二周练直播带货,我教阿婆们用客家话喊‘家人们,来瞧娃们的热饭’,陈阿婆为了练台词,每天天不亮就站在村口对着老槐树喊,嗓子都喊哑了,喝碗凉茶接着练;第三到八周是厨艺课,王师傅和苏奶奶隔着屏幕手把手教,连‘揉面要揉到贴手不沾盆,煮肉要煮到筷子能戳透’都反复示范,卓玛为了学做牦牛肉,特意让旦增寄了块新鲜牦牛肉过来,试了五次才掌握火候;最后四周是独立管理期,让她们自己管厨房、记台账,娃们吃得香、家长点着头,才能拿到‘公益店长’的证书。”
她滑动屏幕,调出一张培训群的截图,里面全是阿婆们的日常打卡——陈阿婆发了自己做的酿豆腐照片,配文“今天娃们吃了三碗”;卓玛拍了灶火的视频,说“风门调到第二格,火最稳”;渔村的张婶晒了刚晒好的虾干,留言“给藏区的娃们寄过去”。“藏区的卓玛、客家的阿婆、渔村的张婶,都是本地人信得过的实在人。”周小雨把平板转向镜头,语气里满是骄傲,“她们见了娃就笑,握锅铲的手稳,疼娃的心更真。上次陈阿婆发现有个娃不爱吃青菜,特意把青菜切碎了包进酿豆腐里,还骗娃说‘这是豆腐里的小翡翠’,你瞧,现在那娃每次都主动要‘小翡翠’。”
厨艺教学区早被笑声和香气泡软了,蒸汽氤氲里,苏奶奶的大嗓门格外响亮。陈阿婆正跟着她学捏酥油青稞花馍,捏酿豆腐练出的巧劲全用在了面团上——她把温热的青稞面团放在掌心,轻轻一捏就成了小碗的形状,舀进酥油馅时,拇指沿着碗边轻轻一收一捻,馅料就被压实了,连一点油星都没漏出来,雪白的面团上很快就捏出了花瓣的纹路。“阿婆你这手是开过光的!”苏奶奶拍着大腿笑,眼角的皱纹都堆在一起,“比我教过的小伙子都稳,我那孙子捏花馍,馅都能漏到袖子上。”
陈阿婆嘿嘿应着,指尖的青稞粉蹭到脸颊上,倒像沾了朵白生生的雪花。她抬头看向旁边的卓玛,忍不住朝她招招手:“卓玛,快来试试这个,把酥油馅包进去,蒸出来香得很!”卓玛正追着王师傅问牦牛肉的做法,闻言赶紧跑过来,手里的笔记本上记着密密麻麻的字,最显眼的一行写着“藏区牦牛肉+客家黄酒=软嫩不柴”,“黄酒放半勺”几个字被红笔圈了又圈,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酒杯。“这是我试了五次才定下的量。”卓玛不好意思地笑了,“第一次放多了,娃们说太冲;第二次放少了,肉又太硬,直到第五次,旦增说‘阿姐,这个味道刚好’,我才记下来。”
王师傅端着刚炖好的牦牛肉走过来,肉香立刻盖过了青稞的香气。“煮牦牛肉得有耐心,”他用筷子戳了戳肉块,“水开后转小火炖一个时辰,煮到筷子能轻松戳透,再放黄酒和萝卜,这样肉嫩汤鲜。”卓玛立刻掏出手机,把王师傅的话录下来,屏幕壁纸上是旦增举着花馍的照片,小家伙嘴角还沾着酥油,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。“我要把这个发给藏区的厨房,让那边的老师也学会。”卓玛把手机揣进怀里,小心翼翼地像护着什么宝贝,“上次视频,旦增说想吃我做的牦牛肉,等我学会了,就回去做给他吃。”
三个月后的授证仪式,没选在宽敞的会议室,而是办在了藏区那片翻着金浪的青稞地边。微风拂过,青稞穗子“沙沙”作响,像无数双手在鼓掌。陈阿婆和卓玛站在最前排,身上穿着干干净净的新衣服——陈阿婆的是藏青色的客家服饰,领口绣着浅粉色的梅花;卓玛的藏袍是新做的,袖口绣着一圈小小的太阳图案。她们手里捧着的“公益店长”证书,封皮是阿雅用细竹篾编的,阳光一照,烫金的“烟火传承”四个字晃得人睁不开眼,内页贴着张合影:客家厨房的酿豆腐冒着热气,藏区的旦增举着花馍,嘴角的酥油都没擦干净,陈阿婆和卓玛站在中间,笑得格外灿烂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