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琴的“儿童营养课”刚下课,讲台边就围了半圈举着《中小学厨房劳动教育手册》的孩子,封面上“太阳围裙”的刺绣图案被指尖摩挲得发亮。“小琴老师,赵叔的触觉食谱说‘新鲜土豆像硬橡皮’,那发芽的土豆摸起来真的扎手吗?”扎着羊角辫的妞妞举着手册追出来,书页间夹着片她捡的枫叶,叶脉像极了手册里画的青稞秆。小琴蹲下身,从帆布包掏出两个土豆——一个表皮光滑紧实,一个顶芽处鼓着细密的小凸起,“你摸摸看,这个扎手的就不能吃,赵叔为了分清它们,指尖都磨红过呢。”妞妞怯生生地碰了碰发芽土豆,立刻缩回手:“真的扎!我要把这个写进我的‘厨房笔记’,教弟弟分辨。”
送走围着提问的孩子,小琴才抱着平板电脑往“建国种植园”跑,米白色的裙摆扫过田埂上的狗尾巴草,草籽沾在裙角,像缀了串细碎的珍珠。发梢还沾着讲台旁桂花的碎瓣,香气混着风里的稻禾味,吸一口都觉得心里暖融融的。刚浇过水的糯米苗沾着水珠,阳光一照,叶片上的水珠像撒了把碎钻,空气里飘着泥土混着禾苗的清香——这是按上章张叔《地域种植指南》种的“客家早糯”,比往年早熟半个月,现在已经抽穗,沉甸甸的稻穗压得禾秆弯了腰。
平板电脑的视频通话早就接通了,屏幕里,小卓玛正举着刚蒸好的竹筒饭用力挥手,竹筒口还冒着丝丝白汽,竹皮被烤得泛出焦黄色,沾着几粒饱满的青稞,是旦增特意挑的“藏青2000”——上章张叔特意给藏区寄了这品种的种子,现在刚收获,第一锅新青稞就被小卓玛做成了竹筒饭。“小琴姐你看!”小卓玛的声音带着孩子气的雀跃,身后的酥油坊烟囱飘着直挺挺的炊烟,怒江的涛声像远处传来的鼓点,混着藏区孩子清脆的笑声钻进听筒,“这是用赵叔教的办法蒸的,听声音就知道熟没熟——生青稞煮着是‘当当’响,熟了是‘噗噗’的闷声!”
这是她们策划了一个月的“云端厨房”第一期,每周六下午两点准时开课,灵感就来自上章出版的《劳动教育手册》里“跨地域合璧食谱”板块。课程规则简单又暖心:贵州的孩子教藏区娃包客家酿豆腐,藏区的孩子教贵州娃揉酥油糌粑,连教具都提前互通——小琴上周寄去了三瓶客家老黄酒,瓶身上贴着孩子们画的糯米娃娃,娃娃手里举着“暖饭”的牌子;小卓玛托老杨捎来的酥油块,用竹盒装着,盒盖是旦增刻的,藏文“暖饭换暖饭”旁边,还画了个小小的太阳,和手册封底的太阳围裙图案一模一样。
“你们的厨房是不是新换了防风灶?”小琴突然指着屏幕角落,那里露出半截银灰色的灶身,“我看王师傅朋友圈发了,说给藏区的厨房都换了他改良的便携灶。”小卓玛立刻把镜头转向灶台,新灶身轻便得一只手就能拎,灶膛里的火苗蓝汪汪的,哪怕窗外的风灌进来都没晃一下。“是呀!王师傅说这灶用了客家的省柴技术,”小卓玛往灶膛里添了块干牛粪,火苗“腾”地蹿高,“以前煮一锅青稞要烧两捆柴,现在半捆就够,省下来的柴我们都分给牧场的孤寡老人了。”屏幕里突然传来赵哥的声音,带着熟悉的爽朗:“小琴丫头,帮我看看阿古的酿豆腐手法,别让他又把馅料蹭到镜头上!”
“你快看阿古!手法比上次稳多啦!”小琴蹲在田埂上,指尖点着平板屏幕,眼睛弯成了月牙。她特意把屏幕亮度调得很高,阳光照在上面,连阿古鼻尖沾的酱汁都看得清清楚楚。屏幕里的藏区男孩阿古正捏酿豆腐,他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藏袍,袖口挽得老高,小手指捏着豆腐边缘轻轻收口,淡褐色的肉馅没再像上次那样溢出来——上节课他把馅料蹭到摄像头镜头上,急得快哭了,还是小琴隔着屏幕教他“先把豆腐按个坑,再填馅”的小技巧。
“阿古,指尖再用力点,像捏糌粑那样!”赵哥的声音从屏幕外传来,他上周特意从凉山赶到藏区,给视障孩子做触觉烹饪培训,现在正站在阿古身后,手掌虚扶着男孩的手,“你看,豆腐不软不硬,刚好能捏出形状,就像咱们摸青稞粒,要用心感受。”阿古点点头,按赵哥教的方法,在豆腐表面轻轻按出个小坑,“小琴姐说,这是给福气留位置!”他举着做好的酿豆腐给镜头看,圆鼓鼓的豆腐上顶着个小坑,引得旁边的孩子笑作一团。
小卓玛突然举着个歪扭的酿豆腐凑到镜头前,豆腐边缘捏得皱巴巴的,像朵没舒展开的花,却牢牢裹住了馅料。“这是旦增哥做的,他说要寄给你当‘技术交流礼’!”小卓玛的脸颊红红的,显然是跑过来的,“他现在跟着张叔学种地,每天都泡在青稞田里,说要种出最饱满的青稞给你做糌粑。”她突然一拍脑袋,想起什么似的,“对了,旦增哥研究出‘青稞粉防粘小窍门’,说下次课要教大家——用温水调粉比冷水更不容易粘手,他试了八次才试出来的!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