屏幕里的孩子们立刻围过来,七嘴八舌地问“温水要多热”“调粉要朝一个方向吗”。小琴笑着拿出笔记本记下来,本子上已经写满了各地孩子的“厨房小发明”:凉山阿杰的“听障儿童切菜指引器”、独龙族木果的“竹制淘米筛”,还有现在旦增的“青稞粉防粘技巧”。“这些都要编进《劳动教育手册》的增补版里,”小琴对镜头里的孩子们说,“以后全国的孩子都能学到你们的好办法。”阿古突然举手:“小琴姐,我也要发明一个技巧!我想教视障的弟弟怎么安全端热碗。”
镜头一转,旦增的小脑袋立刻挤了进来,小脸上沾着两道青稞粉印子,像只刚偷吃过糌粑的小牦牛,额角的汗珠还没干,显然是刚从田里回来。他怀里抱着本《公益技术手册》,蓝色的封皮被翻得卷了边,边角处用透明胶带粘过好几次,上面用藏笔圈出的“太阳能板维护”章节,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藏文批注,有些地方还画着简易的示意图。
“小琴老师,我把太阳能电饭煲的使用步骤编成藏语口诀了!”旦增清了清嗓子,挺着小胸脯,像在课堂上回答问题那样认真,“太阳出来板朝东,粥开就把功率松,阴天提前充好电,热饭不愁刮大风!”念完他还得意地扬了扬下巴,藏袍的衣角扫过旁边的青稞筐,溅起几粒青稞粒。“卓玛阿婆说,她现在不用看手册,背口诀就会用,昨天还教牧场的扎西爷爷了。”旦增说着,把镜头转向旁边的卓玛阿婆,老人正用小卓玛教的方法揉糌粑,手里的木碗转得飞快,“扎西爷爷眼睛不好,记不住步骤,背会口诀后,现在每天都能自己煮酥油茶了。”
卓玛阿婆抬起头,对着镜头笑:“小琴丫头,多亏了你们寄来的技术手册和赵老师的触觉提示,我这老太婆现在也是‘厨房能手’了!上次省电视台来拍纪录片,我还教记者捏糌粑呢。”她指了指身后的货架,上面摆着五个贴满卡通贴纸的快递盒——里面是藏区孩子亲手做的酥油糌粑,每个盒子上都画着不同的图案:有小牦牛在青稞田里吃草,有太阳能电饭煲冒着热气,还有个盒子画着小琴举着发糕的模样,辫子上别着桂花,和小琴现在的样子一模一样。
“每个盒子上都用汉藏双语写着‘暖饭换暖饭’!”旦增拿起一个盒子给镜头看,盒盖上的字迹歪歪扭扭,却是他一笔一划写的,“这是给贵州孩子的礼物,里面还有我画的青稞种植图,教他们怎么分辨青稞苗和杂草。”他突然压低声音,神秘地说,“我还在每个盒子里放了颗青稞种子,是张叔说的‘藏青2000’,让他们种在花盆里,就能长出藏区的阳光啦。”小琴的鼻子突然一酸,她想起上章授证仪式上,旦增举着青稞穗说“要让每个孩子都吃上新青稞”的模样,现在这个孩子,真的在用自己的方式践行承诺。
“建国种植园”的仓库里,风扇“嗡嗡”地转着,吹散了空气中的热气,却吹不散浓郁的米香。刚收割的糯米装在透气的粗布口袋里,一袋袋码得整整齐齐,布袋上印着“烟火米香”的字样,旁边是小琴画的糯米娃娃——娃娃戴着客家斗笠,举着碗热粥,眼神软乎乎的,连睫毛都画得根根分明。王大叔正跟着小林学给糯米打包,他的手掌粗糙得像老树皮,那是常年握锄头磨出来的,此刻捏着透明胶带,动作却格外轻柔,生怕把包装袋上的糯米娃娃粘坏了。
“这是咱们的公益品牌,可不能马虎!”小林举着包装袋给王大叔演示,他穿着件印着“烟火厨坊”logo的T恤,袖口沾着点糯米粉,“你看,这个二维码很重要,扫一下就能看见糯米从播种到收割的全过程——张叔什么时候来指导的,我们什么时候浇的水,用的是有机肥还是农家肥,买的人都能看得明明白白。”他点开手机里的监控画面,镜头里刚抽穗的糯米在风里摇晃,几个戴着草帽的农户正在除草,他们的身影和远处的青山构成一幅鲜活的画。
“张叔上次来,还教我们给糯米田挖‘田字沟’,说这样雨再大也不烂根。”王大叔摸着包装袋上的糯米娃娃,笑得眼角的皱纹都堆在一起,“你别说,按他的指南种,今年糯米比去年多收了三成,除了给厨房用,还能卖不少,这都是张叔的功劳啊。”他顿了顿,想起什么似的,“上次我孙子拿着上章的《劳动教育手册》问我,‘爷爷,糯米怎么种才好吃’,我就带着他来田里,教他认禾苗,这娃现在每天都来给糯米浇水,说要种出‘能长个子的糯米’。”
小林笑得眼睛眯起来,他滑动手机屏幕,调出上周的直播带货数据:“说到长个子的糯米,上周小琴带着孩子们直播,就在这片糯米田边,孩子们唱着客家山歌,说这是‘吃了能长力气的糯米’,500斤糯米两小时就卖光了!”他点开订单列表,地址遍布全国,从黑龙江到海南,“利润的30%直接划进‘烟火传承基金’,一共是8600块,够给凉山的厨房换套新蒸箱了——阿杰上次还说,他们的蒸箱老坏,孩子们总吃夹生的烤饼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