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说着,仓库门口传来脚步声,小琴抱着平板电脑走进来,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笑:“小林,王大叔,告诉你们个好消息!藏区的孩子要订咱们的糯米,说要做‘青稞糯米双拼糌粑’,旦增说这是‘山海合璧’的味道。”她把屏幕递给两人看,上面是旦增发来的订单:“要50斤糯米,用上次的‘烟火米香’包装,我们要给每个孩子都尝尝贵州的味道。”王大叔立刻拍板:“我现在就去打包,挑最饱满的糯米,再给娃们装袋新磨的糯米粉!”
藏区酥油坊门口的“文创角”比集市还热闹,彩色的经幡在风里飘着,与游客手里的相机绳缠在一起,经幡上的经文被风吹得猎猎作响,混着酥油的香气,成了独有的藏区味道。卓玛妈妈穿着绣着格桑花的藏袍,藏袍的袖口和领口都绣着细密的花纹,那是她连夜赶绣的,上面的太阳图案和《劳动教育手册》封底的一模一样。她面前的木桌上摆着牧民们手工做的酥油皂、竹编餐具,还有小卓玛画的明信片,阳光照在上面,泛着温暖的光。
“这个酥油皂上印着小牦牛图案,是小卓玛设计的,用的是纯酥油做的,洗得干净还不刺激皮肤。”卓玛妈妈给围过来的游客介绍,她的汉语带着藏区特有的语调,却说得格外清晰,“这个竹编碗的内壁刻着‘暖’字,是旦增用小刀一点点刻的,每个碗都不一样,是独一份的。”游客们立刻围上来挑选,手里的相机“咔嚓”作响,有人举着酥油皂和卓玛妈妈合影,说要把“藏区的温暖”带回家。
这些文创品的设计图,是小卓玛和贵州的孩子视频连线一起画的,竹碗上既有藏区的牦牛,又有客家的稻穗,成了独一份的“山海联名款”。“你看这个竹碗,”卓玛妈妈拿起一个递给游客,“稻穗是小琴教的孩子们画的,牦牛是我们家小卓玛画的,两个图案凑在一起,就是‘贵州的米养藏区的娃,藏区的酥油暖贵州的心’。”她指着桌上的明信片,上面画着两个孩子手拉手,一个戴着客家斗笠,一个穿着藏袍,背景是飘着炊烟的厨房,“这些画都是孩子们画的,背面还写着他们的心愿,买一张明信片,就相当于给厨房捐了一块钱。”
“昨天卖了80块酥油皂,30个竹碗,够给厨房买10套新餐具!”卓玛妈妈数钱时手指沾着点酥油,动作慢却稳,钱票被她按面额理得整整齐齐,塞进绣着格桑花的布包里——这个布包是上章银发公益团的张大妈寄来的,上面绣着“烟火长青”四个字。旁边的游客正帮着打包,快递单上的收件地址遍布全国20多个城市,从哈尔滨到三亚,每个包裹里都附着一张小卓玛写的便签:“这是我们的心意,愿你也能吃到热饭。”
“我是因为《劳动教育手册》来的!”来自上海的游客李女士买了五个竹碗,还扫码加入了月捐计划,“手册里写的你们的故事太感人了,尤其是赵老师的触觉食谱,我特意带孩子来体验,让他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多来之不易。”卓玛妈妈立刻从货架上拿了本手册递给她,“这是刚出版的,送给你,里面还有孩子们的亲笔签名。”李女士接过手册,翻到“爱心食材旅行记”板块,看着上面的运输路线图,眼眶一下子红了:“我也要为你们出份力,以后我的公司年会礼品,就订你们的文创品!”
最让人惊喜的是“公益积分制”的落地,这是陈默结合上章基金管理经验设计的,既鼓励大家参与公益,又能让参与者得到实惠。此刻,陈阿婆正举着刚换的亮银色铁锅,笑得皱纹都挤在了一起,铁锅是崭新的,锅沿光滑没有毛刺,在阳光下闪着亮闪闪的光。“你看这锅,多亮堂!”阿婆把锅递给旁边的刘姨看,声音里满是骄傲,“这是我用120个积分换的,以后给娃们做酿豆腐,受热更均匀,味道肯定更好。”
这些积分都是陈阿婆一点一点攒下的:上个月她把自家种的30斤糯米捐给厨房,积了60分;知道厨房缺柴,她每天天不亮就去山上劈柴,劈了20捆柴积了40分;看到孩子们的围裙破了,她连夜缝补了10件,积了20分。“既帮了娃,又得了实惠,这日子越有奔头!”陈阿婆用袖口擦了擦锅沿,又怕擦花了,赶紧小心翼翼地放下,“以前总觉得公益是年轻人的事,现在才知道,我们老太婆也能出份力,你看这积分,就是我的‘功劳证’。”
积分制的规则简单又暖心,陈默特意印了宣传单,贴在每个厨房和种植园的门口:游客在种植园体验插秧一小时积10分,能换一份孩子做的客家酿豆腐;农户捐一斤食材积2分,年底能兑换太阳能灯具、厨房用具;连志愿者来帮忙,都能积分解锁“云端厨房”的专属课程,比如赵哥的触觉烹饪课、王师傅的家常菜课。“这样大家参与公益的积极性更高了,”陈默给围过来的农户讲解,“上周有个游客体验了一天插秧,积了80分,换了两斤糯米和一份酿豆腐,还说下次要带家人来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