旁边的王大叔凑过来看热闹,手里的积分卡上记着“捐糯米50斤,积分200”,卡片是小林设计的,上面印着糯米娃娃的图案,可爱又好记。“我要攒够积分换个太阳能台灯,”王大叔摸着后脑勺笑,露出憨厚的表情,“晚上给娃辅导作业亮堂,也省点电费。”他指了指不远处的李大爷,老人正用积分换酱油,“李大爷捐了20斤辣椒,换了瓶酱油,说要给娃们做辣椒酿豆腐,比买的还香。”
陈阿婆突然想起什么,拉着陈默的袖子说:“小陈啊,能不能给我们这些老人加个‘积分任务’?比如教娃们唱客家山歌、做竹编,我们也能多积点分,换点东西给娃们。”陈默立刻点头:“阿婆您放心,我这就加!您教娃们做竹编,一小时积15分,比插秧还多呢。”周围的老人立刻欢呼起来,刘姨笑着说:“以后我天天来教娃们纳鞋底,既让娃们有新鞋穿,我还能积积分,一举两得!”
深秋的“山涧米香坊”飘着浓郁的桂花味,竹制的门窗都被桂花的香气浸透了,连空气里都带着甜甜的味道。竹门“吱呀”一声被推开,一辆熟悉的旧面包车停在门口——车身上印着“烟火厨坊爱心运输”的字样,是老杨的车。苏奶奶从车上下来,戴着磨得发亮的老花镜,镜腿用红绳绑着,那是小琴帮她绑的,说这样不容易掉。她穿着件藏青色的外套,上面沾着点面粉,显然是刚从灶台边赶来,手里提着个老式铝制保温桶,外面套着毛线织的套子,上面绣着褪色的“平安”二字,是她老伴生前给她织的。
“听说你们要建‘传承基地’,我这老太婆也来添把火!”苏奶奶走进厨房,声音洪亮得像年轻了二十岁,她掀开保温桶的盖子,热气裹着花馍的甜香涌出来,瞬间弥漫了整个厨房。花馍上的石榴花纹和当年教小琴做的一模一样,只是个头更大了些,每个花馍都捏得饱满圆润,上面点着红点,像一个个小灯笼。“这是我早上五点就起来做的,给娃们当点心,”苏奶奶拿起一个花馍递给旁边的妞妞,“快尝尝,还是当年的味道不?”妞妞咬了一口,甜香立刻在嘴里散开,她点点头,含糊地说:“苏奶奶做的最好吃!比蛋糕还香。”
“我编了本《老年公益厨房指南》,”苏奶奶从布包里掏出本牛皮纸装订的手册,封面是她孙女画的,一个老太婆正给孩子们盛饭,旁边写着“热饭暖人心”五个字。手册里面的字又大又清晰,还配着手绘插图,比如“怎么用灶火控制火候”“蒸馒头的三个小技巧”,都是她几十年的厨房经验。“教农村老人用最简单的灶火蒸馒头、煮面条,不用复杂工具,也能给娃做热饭。”苏奶奶翻到其中一页,上面画着个简易的灶火示意图,“你看,这个‘小火慢炖’的标记,我画了个小火苗,老人一看就懂。”
她顿了顿,脸上露出骄傲的表情:“刚才在路上还收了三个‘老年徒弟’,都是附近村的阿婆,说要跟着我学。张阿婆说她孙子总吃泡面,学会了就能给娃做热面条;李阿婆要去养老院当义工,想给老人们做花馍。”苏奶奶把手册递给李伟,“这手册我印了50本,你们看看能不能放进‘传承基地’,让更多老人学会给娃做热饭。”李伟接过手册,指尖划过粗糙的牛皮纸封面,心里暖融融的——这本手册,比任何华丽的书籍都珍贵。
小琴突然想起上章授证仪式上,苏奶奶视频连线时说“要把手艺传下去”的模样,现在她真的做到了。“苏奶奶,我们不仅要放,还要把您的手册编进《劳动教育手册》的增补版里,”小琴握着老人的手,“让全国的老人都能学到您的手艺,让更多娃吃到热饭。”苏奶奶的眼睛一下子红了,她用袖口擦了擦,笑着说:“我这老太婆,也能上‘教科书’了,值了!”
跟着苏奶奶来的,还有退休的王师傅。他背着个军绿色的帆布工具包,包上印着“为人民服务”的字样,是他年轻时当厨师长的纪念品。工具包里装着他新改良的“便携灶”,灶身是银灰色的铁皮做的,轻便得一只手就能拎起来,用的是藏区的防风技术和客家的省柴设计,重量只有3斤,特别适合山区支教用。“我在老年大学教烹饪,现在班里20多个老人,都报名当‘流动厨师’了,”王师傅拍了拍工具包,声音里满是自豪,“我们组建了个‘银发厨神队’,哪里的厨房需要帮忙,我们就去哪里。”
王师傅蹲在厨房的灶前演示,他往灶膛里塞了一小块干牛粪——这是他特意从藏区带回来的,说要测试灶的适用性——用打火机一点,蓝色的火苗“腾”地窜起来,稳稳地舔着锅底,哪怕门口的风灌进来,火苗也没晃一下。“你们看,这灶省柴又防风,”他往锅里倒了点水,不到五分钟水就开了,“山区支教的老师背在包里就走,重量和一个笔记本电脑差不多,孩子们再也不用吃夹生饭了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