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旅局的刘科长也赶来了,带来了广州展会的邀请函:“上海展会反响太好了,广州那边特意发了邀请,下个月举办的南方农产品展销会,给你们留了最好的位置。”他递给沈亦舟一份宣传册,“这次我们想把‘藏北春芽’和藏区文旅结合起来,在展会上推‘茶旅套餐’,吸引南方游客来藏区。”
沈亦舟刚把补贴款转到有机肥厂家账户,就接到了老陈的电话,语气带着焦急:“亦舟,运有机肥的车队在通天河遇到小塌方,路被堵了,估计要晚两天到。”他发来现场照片,山上的碎石堆在公路上,货车排起了长队,“现在只能绕路走玉树,多花一天时间,而且运费要加两千。”
粉丝群里得知消息后,“高原老杨”立刻留言:“我在玉树有认识的拖车队,我联系他们去帮忙清障,运费我来补!”“护士小方”说:“我发动医院的同事捐了一千块,虽然不多,也算为春耕出份力。”“摄影爱好者阿哲”则表示:“我带着纪录片团队去塌方现场,既能拍素材,又能帮着协调。”
沈亦舟立刻召集众人开会:“有机肥晚到两天没关系,但我们不能等。明天开始,咱们先组织牧民堆肥,用牦牛粪和青稞杆,先改良一部分土地应急。”李伟举起手:“我负责后勤,每天给大家做热乎的饭菜,保证体力。”小琳说:“我带几个年轻牧民去采青稞芽,既能当菜吃,又能做绿肥。”
第二天一早,合作社的空地上就堆满了牦牛粪和青稞杆。卓玛妈妈带着几位妇女在翻堆,用木叉把堆肥摊开透气;才让大叔教年轻牧民怎么混合比例:“一斤牦牛粪配三斤青稞杆,再浇点雪水,发酵更快。”小琳蹲在旁边,用pH试纸测堆肥的酸碱度,时不时记在本子上。
沈亦舟和赵工程师则在规划基地的灌溉系统:“这里离雪山近,可以引雪水过来,建一个蓄水池,既能灌溉,又能防旱。”赵工程师掏出设计图,“我们申请了太阳能灌溉设备,下个月就能安装,不用花电费,环保又省钱。”
然而天有不测风云,第三天夜里,藏区突然下起了倒春寒,雪花夹杂着冰粒砸在育苗棚上,发出“噼啪”的声响。沈亦舟被冻醒,一摸手机,温度显示零下五度,他立刻跳起来:“不好,新种的茶苗要冻坏了!”
暖厨里的灯很快亮了起来,李伟已经烧好了热水,正在往保温壶里灌:“我去叫牧民们,你带几个人去育苗棚检查。”沈亦舟抓起几件厚藏袍就往外跑,育苗棚的保温膜已经被风吹得哗哗响,温度计显示里面只有两度,刚发芽的茶苗叶子已经开始发蔫。
“快把这些青稞杆铺在茶苗上!”沈亦舟大喊着,把带来的青稞杆分给大家。牧民们纷纷脱下藏袍,盖在育苗棚的支架上,卓玛妈妈带着妇女们用绳子把藏袍绑紧:“这样能挡点风雪。”才让大叔的小孙子抱着一堆干草跑进来,小脸冻得通红:“沈老师,我把家里的干草都拿来了!”
周小雨立刻开启了夜间直播,镜头里雪花纷飞,大家都在忙着保护茶苗。“家人们,藏区突发倒春寒,我们的茶苗遇到危险了!”她的声音带着哭腔,“育苗棚的保温被不够,急需一批厚帆布和取暖器。”
弹幕瞬间被“加油”刷屏。“阿凯”留言:“我马上联系格尔木的户外用品店,买二十床厚帆布和十台燃油取暖器,连夜用顺丰寄,大概三天到!”“老茶客”团长说:“北京粉丝团已经凑了五千块,专门用来买取暖物资。”“物流达人老陈”则发来消息:“我协调了玉树的物流站,物资到了立刻用马队送过来,保证不耽误。”
“别光捐物资,我们也能出主意!”一位名叫“农技老张”的粉丝留言,“茶苗冻了之后不能立刻升温,要用温水慢慢浇,温度控制在十度左右,不然会烂根。我把详细的防寒措施发在群里了。”下面立刻有人接梗:“老张这是把农技站搬直播间了?”“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,我们负责出钱,老张负责出技术!”
李伟带着人在育苗棚里生起了炭火盆,用温度计仔细测量温度:“现在是五度,刚好。”他把熬好的姜茶分给大家,“喝口热的,别冻感冒了。”沈亦舟蹲在茶苗旁,用温水小心地浇灌:“按照老张说的,每两小时浇一次,保持土壤湿润但不积水。”
小琳突然指着棚外喊:“张爷爷来了!”大家抬头一看,张爷爷披着厚厚的藏袍,手里抱着一床旧羊毛毯,步履蹒跚地走进来:“这是当年你爷爷种茶时用的羊毛毯,保暖得很。”他把毯子盖在最脆弱的希望之种幼苗上,“当年遇到倒春寒,你爷爷就是用这个保住了第一株茶苗。”
沈亦舟摸着羊毛毯上的补丁,忽然想起爷爷笔记里的话:“藏北的春天总是来得晚,但只要守住苗,就有希望。”他蹲下来,和张爷爷一起给茶苗盖毯子,雪花落在两人的头发上,瞬间融化成水珠。弹幕里有人留言:“这就是传承吧,一辈辈守着这些苗”“看得眼泪都下来了,加油!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