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天下午,应急管理局的直升机就抵达了合作社,空投了沙袋、帐篷和救生衣。牧民们欢呼着跑过去搬运物资,卓玛妈妈给直升机飞行员献上哈达:“感谢政府,感谢党,是你们救了我们的茶苗。”飞行员笑着说:“这是我们应该做的,藏区的茶苗,也是我们的希望。”
第三天上午,共和县的塌方终于清理完毕,“工程队老王”的防洪物资车队出发了。“高原老杨”发来视频,货车正沿着青藏公路行驶,司机挥着手说:“放心,明天一定送到!”粉丝群里一片欢呼,“老茶客”团长留言:“北京粉丝团的二十人志愿队已经到西宁了,和物资车一起过来,帮着建基地。”
第四天下午,防洪物资车队终于抵达合作社。“工程队老王”的侄子跳下车,手里拿着一张地图:“这是我叔让我带给你们的,上面标着青藏公路的安全路线,以后运输物资再也不怕遇到塌方了。”他打开货车门,编织袋、铁锹、防水布整齐地堆在里面,“这些物资足够筑三道防洪堤了,还有二十顶防雨帐篷,给牧民们住。”
打开防水布的包裹时,大家发现里面除了防洪物资,还有粉丝们写的鼓励卡片。“小学生萌萌”的卡片上画着茶苗和太阳:“小茶苗要加油,打败洪水”;“退休教师老李”的卡片上写着:“我教了三十年书,最懂传承的意义,你们的故事让我感动”;最下面是“工程队老王”的信,里面夹着一张他和工人的合影:“这是我们工地的工人,他们说等基地建设的时候,免费过来帮忙,都是力气活,不怕苦。”
第五天上午,“农资店李姐”的育苗盘和生根粉也到了。送货的师傅扛着一箱育苗盘走进来:“李姐特意交代,这些育苗盘是高原专用的,抗冻耐摔,里面还加了营养土,直接就能用。”他拿出一包生根粉,“这是进口的,泡过的茶苗根系能长三倍,成活率更高。”
有了物资和粉丝志愿队的帮助,防洪堤很快就筑好了。大家用沙袋堆起三道防线,再用红柳枝木桩固定,最后铺上防水布,洪水被稳稳地挡在外面。牧民们和粉丝志愿者们一起清理被洪水泡过的场地,虽然浑身是泥,但脸上都带着笑容。
才让大叔的小孙子拿着自己的小猪存钱罐跑过来,把里面的钱倒在沈亦舟手里:“沈老师,这是我的压岁钱,我也要捐给基地。”硬币和纸币散落在沈亦舟的掌心,带着孩子的体温。沈亦舟蹲下来,摸了摸他的头:“谢谢你,这些钱我们用来买茶苗的肥料,等茶苗长大了,第一杯茶就给你喝。”
第六天,洪水终于退了。大家走进新的基地选址,赵工程师正在用仪器测量:“这里的土壤湿度刚好,明天就能开始挖地基,建育苗棚。”他指着旁边的小溪,“我们可以建个蓄水池,把溪水引过来,用滴灌设备灌溉,既省水又方便。”
北京粉丝团的志愿队里有几位建筑工程师,他们立刻拿出设计图:“我们设计了钢结构的育苗棚,抗风抗雪,比原来的保温棚更结实。地基要挖一米深,用混凝土浇筑,这样才能在冻土层上站稳。”
当天下午,基地建设就正式开工了。牧民们和粉丝志愿者们分工合作:有的挖地基,有的运建材,有的搭建育苗棚的框架,李伟则在工地上支起了灶台,给大家做石烹青稞牦牛肉粥和风沙烤藏羊腿,保证大家吃饱肚子。
沈亦舟和陈国安一起,把“藏雪芽”的幼苗移栽到新的育苗盘里。陈国安小心翼翼地把幼苗放进育苗盘,眼里满是珍视:“这株幼苗,和当年我跟你爷爷种的第一株茶苗一模一样。”他突然从布包里掏出一个小铁盒,打开一看,里面是一株干枯的茶苗样本,“这是当年洪水后抢救下来的茶苗,我保存了四十年。”
沈亦舟接过铁盒,干枯的茶苗虽然失去了生机,但根系依然完整。“这是爷爷当年种的茶苗?”他的声音带着颤抖。陈国安点点头:“当年洪水冲毁了茶苗地,你爷爷在水里泡了两天,才把这株茶苗捡回来,他说只要还有一株茶苗活着,就有希望。”
就在这时,远处传来了汽车的鸣笛声。大家抬头一看,是一辆越野车驶了过来,车身上印着“上海农业局”的字样。车门打开,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走下来,手里拿着一个公文包,正是陈国安当年的同事老杨。
“老陈,我来晚了!”老杨快步走过来,紧紧握住陈国安的手,“我从广州展会回来后,就申请了退休,带着当年的茶苗资料赶过来了。”他打开公文包,里面是一摞泛黄的文件,“这是当年我们一起做的藏区茶苗培育报告,还有你和敬山的工作笔记,现在都交给你们。”
老杨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个玻璃瓶,里面装着一些黑色的种子:“这是当年敬山留在上海的茶籽,我保存了四十年,现在终于能还给你们了。农业大学的王教授说,这些老茶籽和‘藏雪芽’杂交,能培育出更优秀的品种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