挂了会,沈亦舟又联系农业大学的王教授:“王教授,我们的茶苗遇到了倒春寒和根腐病,用沙棘果水灌根有用吗?”王教授立刻表示:“沙棘果含有的有机酸能抑制真菌生长,和杀菌剂配合使用效果很好。另外你们可以在暖棚里放几个煤炉,提升温度,但要注意通风,别让茶苗缺氧。”
第二天上午,阿凯带着预制菜企业的考察团赶到了基地。考察团的张总刚下车,就被暖棚里的场景感动了:牧民们正用旧毯子裹着茶苗,粉丝志愿者们在煮沙棘果水,李伟则在工地上给大家做锅盔,香味飘得很远。“没想到你们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还这么有干劲。”张总握着沈亦舟的手,“就冲你们这份坚持,合作的事我们定了!”
此时,央视的记者也到了,摄像机镜头对准了试验田的老茶籽幼苗。“这株幼苗承载着两代人的希望。”记者对着镜头说道,“四十年前,沈亦舟的爷爷在藏区种下第一株茶苗;四十年后,在无数爱心人士的帮助下,藏区的茶苗终于迎来了新的生机。”
当天下午,阿凯的塑料薄膜空运到了。“这是广州最好的抗冻薄膜,能抵抗零下十度的低温。”阿凯指挥着大家把薄膜盖在育苗棚上,“盖的时候要拉紧,边缘用土压实,这样才能保温。”薄膜刚盖好,暖棚里的温度就提升了五度,蔫掉的茶苗渐渐恢复了生机。
第三天上午,唐古拉山的大雪终于停了,“工程队老王”的保温物资车队出发了。“高原老杨”发来视频,货车正沿着清理干净的公路行驶,司机挥着手说:“放心,明天一早就到!”粉丝群里一片欢呼,“老茶客”团长留言:“北京粉丝团的第二批志愿队已经到那曲了,和物资车一起过来,帮着建民宿。”
第四天一早,“农资店李姐”的杀菌剂和“中药商老周”的藏红花同时抵达基地。“这是恶霉灵杀菌剂,按一比一百的比例兑水灌根,三天就能见效。”送货的师傅教大家配药,“藏红花煮水的时候要加姜片,既能暖身,又能提升口感。”
大家立刻行动起来:一部分人给茶苗灌根杀菌,一部分人给暖棚铺加热垫,一部分人用防寒毡加固育苗棚。陈国安和老杨则在试验田旁边立了一块木牌,上面写着:“藏北春芽,生生不息——纪念所有爱心人士”。
第五天下午,“工程队老王”的保温物资车队终于抵达基地。“这是一千床防寒毡,五百个加热垫,还有三十台暖风机。”老王的侄子跳下车,手里拿着一张设计图,“这是我叔让我带给你们的民宿设计图,都是藏式风格,和当地环境特别搭。”
打开防寒毡的包裹时,大家发现里面除了保温物资,还有粉丝们写的鼓励信件。“大学生小李”的信里夹着一张手绘的茶苗生长图:“我是学园艺的,这是茶苗的生长周期表,希望能帮到你们”;“退休工人老王”的信里写着:“我每月的退休金都捐一点给你们,虽然不多,但这是我的心意”;最下面是“工程队老王”的信,里面夹着一张银行卡:“这是我们工地工人凑的五万块,密码是茶苗发芽的日期,用来给孩子们买学习用品。”
第六天上午,内蒙古的羊粪车队也到了。牧民们和粉丝志愿者们一起,把羊粪铺在苗床周围,既能保温,又能给茶苗施肥。“这些羊粪比牦牛粪还肥,茶苗肯定能长得旺。”才让大叔笑着说,“等茶苗长大了,我们给内蒙古的朋友们寄新茶。”
一周后,茶苗彻底恢复了生机。老茶籽的幼苗长出了新的真叶,“藏雪芽”的幼苗也长出了新的根系,根腐病的症状完全消失了。赵工程师检查了茶苗的生长情况,笑着说:“再过一个月,就能把茶苗移栽到试验田了,年底就能开花结果。”
当天下午,文旅局的张局长带来了民宿建设的好消息:“民宿的设计方案已经通过审批,下周就开工建设,预计三个月就能完工。”他指着基地旁边的空地,“这里要建一个观景台,能看到整个茶苗基地的风景,游客肯定喜欢。”
预制菜企业的合作协议也正式签订了。“我们计划在藏区建一座加工厂,投资五百万,下个月就开工。”张总握着沈亦舟的手,“加工厂建成后,能带动当地两百名牧民就业,牦牛肉酱和青稞烧麦的年产量能达到一百万份,销往全国。”
签约仪式结束后,才让大叔带着周边的牧民们赶到了基地。牧民们手里捧着哈达,还赶着几十只牛羊。“这是我们牧民的一点心意。”才让大叔把哈达献给沈亦舟,“这些牛羊用来建民宿和加工厂,我们也想为基地出点力。”
沈亦舟赶紧推辞:“大叔,你们的心意我们领了,但牛羊我们不能要。”才让大叔急得红了眼:“当年没有你爷爷和陈爷爷,我们还在受穷;现在有了基地,我们的日子好过了,这点贡献算什么?”旁边的牧民们也纷纷说道:“是啊,藏区的茶苗是大家的希望,我们都要出份力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