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龙鼻嘴村被茶芽的清香浸透时,村口的老樟树就传来了汽车引擎的低鸣。李伟正带着小琳调试春芽厨房的新灶台——这是粉丝“厨具商老冯”捐赠的节能灶,灶面刻着“春芽茁壮”四个篆字,小琳用抹布擦着灶沿,嘴里还在念叨:“阿凯要是再敢说我炒的菜是‘生化武器’,我就用这灶给他炖印楝根汤。”
“别吓唬他了,客人到了。”李伟指着远处的黑色商务车,车标旁贴着手写的“龙鼻嘴村”贴纸,“应该是陈建国先生。”话音刚落,车门就开了,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拄着拐杖下来,深蓝色中山装的领口别着枚铜制茶针,和沈亦舟那枚款式相近。
“秦大叔!”老人的声音带着颤抖,拐杖往地上一戳,快步走向正在整理老茶篓的秦大山。秦大山抬起头,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:“建国?真是你这小子!”两人紧紧抱住,秦大山的拐杖“哐当”掉在地上,“当年你爹娘带你走,才这么高,现在都比我高一头了。”
陈建国从公文包里掏出个布包,层层打开,里面是个褪色的粗布口袋,袋口绣着半朵山茶:“您还记得这个吗?当年我走的时候,您爹给我的炒茶籽,我带了三十年,每次想家乡就闻闻。”他抹了把脸,“这次回来,就是想把这袋茶籽种回村里,再给咱们建个像样的科普基地。”
周小雨举着直播架凑过来,镜头里的布包被晨光照得清晰,弹幕瞬间安静,随后刷起“破防了”“这才是乡情”。“陈总您好,我是春芽团队的周小雨。”她把麦克风递过去,“您这次捐的100万,我们已经做了初步规划,想建三个功能区,您看……”
“先不急谈规划。”陈建国摆摆手,目光扫过茶园,“我先去看看老茶籽发芽的地方。”沈亦舟立刻引路,“陈叔,跟我来,那几株宋种茶苗刚抽新芽,长得特别好。”路上,陈建国摸着路边的茶苗,指尖划过叶片:“我在广东做茶叶生意三十年,喝过无数好茶,还是觉得家乡的茶最香。”
到了老茶籽种植区,陈建国蹲下身,小心翼翼地拨开遮阳网,看到嫩黄的芽尖时,眼泪“吧嗒”掉在土垄上:“和我小时候看到的一模一样。”他从口袋里掏出个放大镜,仔细观察芽尖:“这是宋种的特征,芽尖带绒毛,叶缘呈波浪形,没错。”他转头对李伟说,“李老师,这茶苗交给你们,我放心。”
“陈叔,您看这个。”晓茶跑过来,手里举着个笔记本,“这是我们做的捐款使用明细,100万赞助款,我们计划用40万建科普馆,30万买培育设备,20万请农科院专家讲课,10万留作维护资金。每一笔支出都会公示,您和粉丝们随时监督。”
陈建国接过笔记本,翻到最后一页,看到粉丝们的签名和留言,突然笑了:“不用看明细,我信你们。”他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张银行卡,“这是100万,密码是龙鼻嘴村的邮政编码。另外,我联系了广东的茶企,咱们的春芽茶,他们按市场价3倍收购。”
“3倍?”李伟惊讶地睁大眼睛。陈建国点点头:“宋种茶本来就珍贵,加上你们的有机种植,值这个价。我已经带了样品过去,他们的品茶师说,这茶有‘蜜韵兰香’,是高端茶的品质。”他指着远处的茶园,“等科普基地建起来,咱们再搞茶旅融合,让龙鼻嘴村的茶,香遍全国。”
中午的春芽厨房格外热闹,李伟要露一手“茶芽麻辣豆腐”,小琳在旁边当助手,沈亦舟则负责科普。“今天用的是村里的老豆腐,质地紧实,吸味性强。”李伟把豆腐切成两厘米见方的块,放进煮沸的山泉水里,“先焯水两分钟,去掉豆腥味,同时加一勺盐,让豆腐更紧实。”
“豆腐焯水时加盐,是利用渗透压让蛋白质凝固,这和茶苗定植时浇定根水一个道理。”沈亦舟递过沥干的茶芽,“这些是一芽二叶的茶芽,切碎后既能中和辣味,又能增加清香。茶芽里的植物蛋白和豆腐的动物蛋白互补,营养更均衡。”
小琳往锅里放了一勺自制的豆瓣酱,红油“滋滋”冒出来:“李老师,放多少辣椒?我建议多放两勺,让阿凯见识见识我的厉害。”弹幕里立刻刷起“阿凯快跑”,阿凯自己留言:“我已经躲在灌溉站了,求李老师手下留情!”
“少放一点,照顾陈叔的口味。”李伟笑着拦住她,“咱们做茶味菜,要突出茶的清香,不是靠辣椒抢味。”他把茶芽碎放进锅里,和豆腐一起翻炒,“大火快炒三十秒,让茶芽的香味充分释放,然后加半碗山泉水,焖两分钟。”
出锅时,李伟撒了一把新鲜薄荷碎,翠绿的薄荷、金黄的豆腐、鲜红的辣椒,颜色格外鲜亮。陈建国尝了一口,眼睛一亮:“好吃!豆腐吸满了茶芽的清香,一点都不腻,比我在广东吃的茶宴还地道。”他对着镜头竖起大拇指,“家人们,春芽厨房的菜,值得一试!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,全网学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