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句经由赵特助传递的“暂时不会”,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,在陆延舟看似平静无波的心湖里,漾开了一圈细微却持久的涟漪。无人窥见的那个嘴角微扬的瞬间,并非结束,而是一个无声的开端,一种蛰伏已久的情感,终于寻到缝隙,开始悄然涌动。
这种涌动,并未体现在任何越界的言语或行为上。陆延舟依旧是那个冷静、高效、甚至有些严苛的商业领袖。他与林知意之间的沟通,依然围绕着产业联盟、数据标准、或是偶尔需要双方协同的技术难题,通过邮件和电话,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感和专业性。
然而,一些微妙的变化,正如同春雨润物,无声无息地渗透进“工作继续”的框架之内。
首先体现在资源的倾斜上。一些原本需要“灵枢”经过复杂申请流程、甚至付出不菲代价才能获取的延舟科技底层技术接口和算力支持,现在以“联合研发”或“生态共建”的名义,被更顺畅、更优先地开放给了“灵枢”的团队。负责对接的“灵枢”技术人员反馈,延舟科技那边的配合度前所未有地高,解决问题异常迅速,甚至偶尔会主动提供一些他们尚未想到的优化建议。
林知意最初对此保持高度警惕。她仔细审查了每一份合作协议的附加条款,确认没有任何隐藏的陷阱或不对等的义务。结果发现,条件甚至比市场通行标准更为优厚。这不合常理的“优待”,让她困惑,也让她心底那根敏感的弦,被轻轻拨动。
他是在……用他的方式,回应她那句“暂时不会”吗?用这种不掺杂任何私人情感、纯粹基于商业逻辑的“特别关注”,来为她和她坚守的“灵枢”,提供一道隐形的护城河?
紧接着,是关于“天枢科技”的情报。
星辉资本在挖角失败后,果然如威廉·陈所威胁的那般,开始动用资源对“灵枢”进行围剿。“天枢科技”率先发难,在几个重要的行业展会和评奖中,对“灵枢”的技术原创性和数据安全性提出了尖锐且带有误导性质的质疑。虽然尚未上升到法律层面,但舆论上的负面影响已经开始显现。
就在林知意团队忙于准备澄清材料、应对公关危机时,一份匿名的、极其详尽的邮件悄然出现在了林知意的私人邮箱。邮件里没有署名,内容却直指“天枢科技”近期某些宣传数据中存在夸大和混淆视听的成分,并附上了扎实的证据链和第三方验证报告,其专业和精准程度,远超“灵枢”自身情报能力所能及。
林知意几乎瞬间就确定了信息来源。
她没有回复那封邮件,也没有点破。她只是冷静地将邮件内容转给了负责公关和市场应对的团队,让他们将这些“意外获得的”材料,巧妙地融入到反击策略中。
效果立竿见影。“天枢科技”的攻势受挫,气焰暂时被压制了下去。
这一次,林知意没有感到被冒犯,也没有升起那种被“关照”的屈辱感。相反,一种难以言喻的、复杂的情绪在她心中弥漫开来。那是一种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,突然发现侧翼有可靠盟友策应的……安心感。
他始终在关注着她这边的战况,并且,在她需要的时候,以一种不让她为难的方式,递来了最关键的武器。
这种沉默的、高效的、建立在共同利益(对抗星辉/天枢)和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之上的支持,比任何甜言蜜语都更具分量。
最后,也是最让林知意心神不宁的一点,是陆延舟本人姿态的微妙变化。
他依旧很少主动联系她。但偶尔在产业联盟的会议上,当她就某个议题发表完观点后,她会捕捉到他投来的目光。那目光不再是纯粹的审视或评估,而是带着一种极淡的、类似于欣赏和……确认的意味。仿佛在说:“看,这就是我认识的林知意。”
还有一次,在一个多方参与的线上视频会议中,因为一个技术路线的选择问题,林知意与另一位行业大佬产生了激烈争执,对方倚老卖老,言语间颇多打压。当时陆延舟并未参与那部分讨论,一直沉默着。就在气氛有些僵持不下时,他平静地插入了话题,没有直接支持林知意,而是从更宏观的技术演进和产业生态角度,提出了一个全新的、更具建设性的方案,巧妙地将争论引向了更深层次的探讨,无形中化解了林知意面临的围攻之势,也彰显了她的观点价值。
会议结束后,林知意收到了一条来自他的、极其简短的私信:
“观点很锐利。”
只有五个字。
却让林知意盯着屏幕,愣神了许久。
他没有说“你是对的”,也没有安慰她“别在意”,只是肯定了她的“锐利”。这是一种对她专业能力和战斗姿态的认可,一种站在同一高度、甚至隐隐带着一丝骄傲的……共鸣。
所有这些细微的、几乎难以捕捉的迹象,汇聚在一起,形成了一种强大的、无声的引力,拉扯着林知意那颗本已决心冰封的心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第二次,棋逢对手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第二次,棋逢对手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