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181年,光和四年夏七月廿一。
通往陈留郡治所陈留县的黄土官道,被毒辣的日头晒得滚烫,蒸腾起氤氲的热浪。一支奇特的队伍,打破了午后的沉闷。
二十名身穿深青、赭石号衣的少年,神情肃穆,步履沉稳,腰悬环首刀,手持长矛或木盾,押解着长长一串被麻绳捆住双手、用粗绳串联脖颈的俘虏。这些俘虏足有三十多人,个个蓬头垢面,面如死灰,在乡勇们锐利目光的监视下,踉跄前行,不敢有丝毫异动。队伍中还跟着几匹驮着水囊和少量干粮的驮马。走在最前方的王康,一身浆洗得发白却异常挺括的深青短褂,腰悬猎刀,背负桑柘大弓,虽风尘仆仆,却自有一股沉凝如山的气度。
这支队伍一出现在县城门口,立刻引起了轰动。守门的县卒看着那长长一串狼狈不堪、明显是山贼模样的俘虏,再看向那些虽然年轻却眼神冷冽、队列严整的乡勇,以及领头的那个沉稳少年,脸上都露出了惊疑和敬畏混杂的神色。消息像长了翅膀,飞快地传遍了小小的县城。
“听说了吗?王家村那个少年猎虎英雄,又剿灭了一伙大山贼!”
“乖乖,抓了三十多个活的!这得多大本事?”
“看那些后生,精气神都不一样了!比咱们县里的老卒还像样!”
王康一行并未在城门口耽搁。他亮出上次献俘领赏时县衙开具的凭信,守门士卒不敢怠慢,立刻派人飞报县衙。很快,一名穿着皂隶服色的书吏气喘吁吁地跑来,态度异常恭敬:“敢问可是王家村王康壮士?县令大人听闻壮士押解大批山贼匪寇前来,已在二堂等候,请壮士随我来!”
这待遇,显然不同于上次在班房小吏处的交接。王康神色不变,微微颔首:“有劳。”示意王祢、高顺约束好队伍和俘虏,随那书吏进城。
县衙二堂,虽不如正堂威严,却也宽敞明亮。陈留县令姓吴,名庸,四十许年纪,面皮白净,颌下三缕短须,穿着青色常服,正端坐主位。他脸上带着几分惊异和掩饰不住的欣赏,看着被书吏引进来的王康。堂下还侍立着县丞、主簿等几位属官,也都好奇地打量着这个声名鹊起的乡野少年。
“草民王家村王康,见过县尊大人!”王康走到堂中,依礼抱拳躬身,声音清朗,不卑不亢。
“免礼,免礼!”吴县令声音温和,抬手虚扶,“王康啊,本县早已听闻你少年英杰,先是猎虎扬名,后又率乡勇击溃流寇,护佑一方。此番竟能生擒如此众多悍匪,更是大功一件!快与本县说说,这伙贼寇盘踞何处,又是如何被你一举剿灭的?”
王康直起身,简明扼要地将野狼坳一战道来,略去了典韦那非人般的破门之举,只强调是趁山贼主力被击溃、老巢空虚之际,侦知其巢穴所在,率乡勇星夜奔袭,一举捣毁匪穴,擒获残匪。他口齿清晰,条理分明,将战斗过程说得既惊险又合情合理,尤其突出了乡勇们的纪律和勇悍。
吴县令和几位属官听得频频点头,眼中异彩连连。一个十几岁的少年,能拉起一支如此能战的乡勇,还能运筹帷幄,连战连捷,这简直是天生的将才!
“好!好一个‘侦知巢穴,星夜奔袭,一举捣毁’!”吴县令抚掌赞叹,脸上满是激赏之色,“王康,你年纪虽轻,却智勇双全,更难得的是这份保境安民的赤诚之心!如今兖州各地流寇蜂起,郡县疲于应对,像你这等人才,正是朝廷急需!”
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堂下几位属官,见他们并无异议,便正色道:“本县治下,正缺一位能统摄乡勇、专司剿匪靖安之人。王康,本县今日便征辟你为陈留县尉,秩比三百石,专责境内剿匪、缉盗、维护地方治安!你可愿担此重任,为本县分忧,为乡梓除害?”
县尉!秩比三百石!
堂中几位属官都微微动容。这虽只是县一级的低级武职,不入流品,但却是实打实的朝廷属吏,有了正式的名分!更重要的是,有了这层身份,王康和他手下的乡勇,就不再是普通的民间武装,而是可以名正言顺征调乡里、甚至获得一定官府支持的“官军”了!
王康心头猛地一跳。这正是他此行的最大目的!有了这官身名分,王家村乡勇的发展将少去无数掣肘,招兵买马、打造军械,都有了更大的操作空间!乱世将至,名分有时比刀枪更重要!
他强压下心中激荡,再次深深一揖,声音沉稳有力:“草民…卑职王康,谢县尊大人提拔!定当竭尽全力,剿除匪患,保境安民,不负大人所托!”
“好!好!快快请起!”吴县令笑容满面,对王康的识趣和沉稳更是满意。他当即吩咐主簿:“速速为王县尉办理告身文书!另外,着功曹立刻清点俘虏,验明正身!按朝廷悬赏,生擒山贼匪寇,每人赏钱两千!王县尉此番擒获三十余匪,赏钱合计六万四千!另赐布帛二十匹,粟米五十石,以资犒赏!即刻拨付!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汉末三国路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汉末三国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