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安十四年夏,京城的科举放榜之日,朱雀大街上却少了往日的欢腾。寒门学子沈砚站在榜单前,望着密密麻麻的名字,眼中满是失落。他自幼精通农桑水利,曾改良家乡灌溉之法,让十里八乡免受旱灾之苦,可三次参加科举,皆因“重文轻武、重理论轻实务”的科考制度,屡屡名落孙山。
“沈兄,不必灰心。”身旁的同窗拍了拍他的肩膀,“这科举本就是为文人墨客设立的,像我们这般精通实务、不善经义的,终究难入考官法眼。”
沈砚苦笑一声,心中满是不甘:“我大胤疆域辽阔,民生之本在于农桑水利,国防之固在于军政武备。可科举只重经义辞藻,选拔出的多是纸上谈兵之辈,像我们这样的实务人才,难道就无报国之门?”
这番话,恰被微服私访的萧承佑听在耳中。少年帝王站在人群后,心中五味杂陈。自推行科举革新增设“实务策论”后,虽选拔出一批实用人才,但传统科举“重文轻武、重理论轻实务”的弊端仍未根除。武将子弟因不善经义,难以入仕;实务人才因不符合科考传统,报国无门。
回到宫中,萧承佑将所见所闻告知云暮,语气中满是忧虑:“母后,科举虽经革新,但仍有诸多弊端。武将子弟与实务人才难以入仕,朝廷错失了许多可用之才。长此以往,恐不利于大胤的长远发展。”
云暮正翻阅着各地呈上来的奏折,闻言放下笔,神色凝重:“陛下所言极是。盛世之下,不仅需要文人墨客治理朝政,更需要文武兼备、务实能干的人才镇守边疆、发展民生。传统科举重文轻武、重理论轻实务,已难以适应如今的局势,必须进行彻底革新。”
她沉吟片刻,眼中闪过一丝决绝:“本宫以为,当在科举中增设‘武科’与‘实务科’,与传统‘文科’并行。武科考核骑射、兵法、武艺,选拔能征善战的武将人才;实务科考核农桑、水利、工商、军政等实用技能,选拔能为百姓办实事的实务人才。三科独立考试,分别取士,共同为朝廷输送贤才。”
“太后此策甚妙!”萧承佑眼中闪过一丝赞许,“增设武科与实务科,既能解决武将子弟与实务人才入仕困难的问题,又能选拔出文武兼备、务实能干的人才,为大胤发展注入新活力。”
次日早朝,萧承佑在朝堂上宣布了科举革新的新方案。此令一出,立刻引发轩然大波。文臣们纷纷反对:“陛下,科举制度沿用千年,以经义取士乃是祖制,岂能轻易更改?增设武科与实务科,恐会降低科举的文化水准,影响朝廷的治理质量。”
武将们则表示支持:“陛下,我朝武将子弟多精通骑射兵法,却因不善经义而难以入仕。增设武科,既能为朝廷选拔优秀的武将人才,又能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,实乃上策。”
两派争论不休,萧承佑看向身侧的云暮,寻求支持。云暮走出屏风,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:“诸位卿家,科举的目的是为朝廷选拔贤才,而非固守祖制。如今大胤疆域辽阔,边疆需要能征善战的武将,民生需要务实能干的人才。增设武科与实务科,正是为了弥补传统科举的不足,让各类人才都能有报国之门。”
她看向文臣们,继续说道:“文科仍以经义取士,选拔治理朝政的文官;武科与实务科则选拔武将与实务人才,三者各司其职,相辅相成,共同为大胤的长治久安效力。这并非降低科举水准,而是让科举制度更加完善,更加适应如今的盛世局势。”
楚怀瑾此时已从北疆回京述职,作为首席辅政大臣,他出列支持:“太后所言极是!臣在北疆所见,许多优秀的军官精通骑射兵法,却因科举制度的限制,难以晋升;许多地方官员精通农桑水利,却因不善经义,难以入仕。增设武科与实务科,实乃民心所向、国之所需。臣愿推荐北疆优秀军官参与武科监考,确保武科考试的公平公正。”
有了云暮与楚怀瑾的支持,文臣们的反对声音渐渐平息。萧承佑当即拍板:“传朕旨意,即日起,科举增设武科与实务科,与文科并行;武科由兵部牵头,邀请北疆优秀军官与朝中武将共同监考;实务科由户部、工部、兵部共同牵头,邀请精通农桑、水利、工商、军政的官员与学者共同监考;三科考试独立进行,分别取士,择优录用。”
“臣遵旨!”群臣齐声领命。
科举革新的消息传出,朝野上下一片欢腾。武将子弟与实务人才纷纷踊跃报名,京城的武学馆与实务学堂人满为患。沈砚得知消息后,激动得彻夜难眠,立刻报名参加实务科考试。
为确保武科考试的公平公正,楚怀瑾从北疆挑选了十名战功赫赫、品行端正的优秀军官,前往京城参与监考。他亲自对这些军官进行培训,强调道:“武科考试关乎朝廷选拔武将人才,务必公平公正,严格考核,选拔出真正能征善战、忠诚报国的人才,绝不能让庸碌之辈混入其中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折骨为诗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折骨为诗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