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廷宣称禁武是为了消除暴戾之气,禁止凶悍技艺,教化百姓,防患于未然,将其上升为国家要务,由御史台直接监督。
到了元英宗至治二年,禁令更加露骨,直接规定:禁止汉人持有武器、 及习武。这种 的民族歧视政策,与后来清朝的暗中压制形成对比。雍正帝曾表示:武师多为无业游民,理应禁止。
朱慕在思考重振尚武精神时,既希望恢复汉唐雄风,又担心侠以武犯禁的社会问题。他认为,只有通过持续对外扩张,才能让尚武精神与军事发展相互促进。
书房内,朱慕凝神静思。
华夏的尚武精神与国家疆土扩张相辅相成。朱慕认为,唯有持续对外开拓,才能真正保持汉民族的勇武之风。
当人掌握力量后,欺凌弱小的天性便会显现——这是深植于血脉中的生存法则。律法可以约束,却难以根除。
即便在后世监控严密的年代,恶性案件仍时有发生,何况如今这县衙之外便是法外之地的时代?荒郊杀个人,埋骨无人知。
因此要维系尚武之风,就必须为武者开辟施展的天地。对外征战,既利国本,更利族运!
熟读西洋殖民史的朱慕深谙战争带来的财富奥秘。若有一日疆域扩无可扩又当如何?
毕竟寰宇有限。
朱慕思忖,届时律法制度应当已然完善。再不济也可设擂台比武,供人宣泄血气。待航天时代来临,星辰大海自是新途。
不过那时,自己怕是早已化为黄土。长生久视?朱慕自嘲一笑,提笔欲录所思,召文臣共议。
亲卫神色古怪入内,府外来了三个怪人。
一个道士,一个和尚,还有个读书人......
朱慕挑眉,这三教之人竟齐至?
请进来。
不多时,但见身着褪色道袍的中年道士领着少年僧人,身旁跟着青衫儒生昂然而入。那道士一见朱慕,眼中精光乍现,竟上前两步细细打量。
放肆!亲卫拔刀怒喝。
无妨。朱慕摆手。自大破脱脱六十万大军后,鲜有人敢在他面前如此不拘礼数,这道士倒是有趣。
朱慕饶有兴趣地打量着道士,只见对方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,脸色阴晴不定,时而惊诧,时而困惑。
道长尊姓大名?为何这般盯着我看?朱慕开口问道。
道士这才如梦初醒,看向朱慕的目光突然变得恭敬起来。他整了整衣冠,郑重其事地行了一礼:贫道席应真,这是小徒姚广孝。至于这位——
席应真正要介绍刘伯温,却被对方打断。
刘伯温拱手作揖,朗声道:在下刘伯温,浙 田人士,特来投奔朱大帅。
刘伯温?!
朱慕心头一震,险些从座位上弹起来,好不容易才稳住身形。
虽然朱慕见过不少当世名人,但面对眼前这位刘伯温,却无论如何也难掩激动之情。
实在是此人在后世的名声太过显赫,甚至被民间神化。
有人说他是诸葛亮转世,民间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,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。
还有传说他是玉帝派下凡间的神仙,专门辅佐明君平定乱世。
抗战时期曾有传言,浙东修桥时挖出一块刘基题字的石碑,预言了战事走向。
更离奇的是,据说清初有亲王挖开刘基坟墓,发现碑文竟准确预言了掘墓之事,吓得回去后一病不起。
史书还记载着西湖望云的典故,说刘伯温投靠朱元璋是因为早看出南京有天子气。
若这些传闻属实,那刘伯温当真称得上通晓古今的神人。
当然,其中大多可能是借其名头造势,就像古代常见的鱼腹藏书之类的把戏。
但抛开这些传说,刘伯温本人也确实不凡。他自幼聪慧,读书一目七行,十一岁就考中秀才,被乡里誉为。
刘基十三岁进入府学研读《春秋》,同龄学子尚在诵读阶段,他已能过目成诵,更善阐发新解。十六岁拜入郑复初门下研习程朱理学,师赞其必振家声。他博览群书,尤精天文历算与兵家谋略,偶得《奇门遁甲》后潜心钻研,返乡时已声名鹊起,时人比之管仲乐毅。
至顺四年(1333年),弱冠之年的刘基赴大都应试,高中进士后因时局动荡蛰居三载。初任高安县丞时,他秉公执法触怒权贵,在元末腐朽官场中屡遭排挤,终致辞官归隐。
这位元朝旧臣曾多次参与 义军,却又始终秉持为民 之志。直至知命之年,应天府的朱元璋三顾茅庐,终使卧龙出山。刘基献缓称王,广积粮之策,助朱元璋先后平定陈友谅、张士诚等割据势力。当陈友谅大军压境之际,他于军帐中力排众议:骄兵必败,可诱敌深入。倾府库以励三军,设伏兵以挫其锋,王业之基在此一役。这番谋划为朱元璋奠定帝业根基,展现出经天纬地之才。
喜欢大明:我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大明:我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