锦州城头的积雪尚未完全消融,背阴处还残留着冬日倔强的寒意,但吹过城墙的风,已然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、属于辽东早春的湿润。持续一冬的严苛操练,如同反复锻打的铁坯,将城内这一千五百守军的精气神锤炼得愈发凝实。然而,王二心中那根因后金游骑出现而绷紧的弦,并未因训练的卓有成效而放松分毫。
就在他督促刘小锤的匠作营加紧赶制一批守城器械,并让石锁的斥候将侦察范围再次向前延伸时,一个新的、同样棘手的问题,如同春汛般,悄然涌到了锦州城下:流民。
开春后,气候转暖,被严寒和战乱禁锢了一冬的流民潮,开始从四面八方,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河,向着相对稳定、且有善战之名庇护的锦州涌来。起初只是零星的几十人,很快便发展成数百人,乃至上千人的队伍。他们扶老携幼,衣衫褴褛,面黄肌瘦,眼神中混杂着绝望与一丝微弱的希冀,聚集在锦州城外,黑压压的一片,如同依附在巨兽身边的蚁群。
“千户大人,城外流民越聚越多,已有近两千之众!每日消耗甚巨,且鱼龙混杂,长此以往,恐生事端啊!”吴有财面带忧色,向王二禀报。他管理锦州多年,对流民问题深感头疼,以往多是驱散了事,或者紧闭城门,任其自生自灭。
赵大锤也是眉头大皱,看着城外那些密密麻麻的人头,瓮声道:“这帮人堵在城外,哭哭啼啼的,看着就烦!万一里面混进鞑子的细作,趁乱摸进城来,岂不是麻烦?依俺看,不如派兵驱赶,让他们往别处去!”
张老栓则捻着胡须,沉吟道:“驱赶恐非良策,易激民变,亦有伤天和。如今我锦州正值用人之际,若能妥善安置,或可化弊为利。”
王二站在城头,沉默地注视着城外那些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流民。老人蜷缩着身体,妇女紧紧抱着饿得啼哭不止的婴儿,半大的孩子睁着空洞的大眼睛望着城墙。这一幕,与他魂穿之初,在萨尔浒溃败途中看到的景象何其相似。乱世如炉,百姓如薪。
他知道,赵大锤的担忧不无道理,张老栓的建议则更为长远。简单粗暴的驱赶或关闭城门,或许能求得一时清净,但绝非根本之计,反而会埋下更大的隐患,也会寒了辽民之心。他想起“以辽人守辽土”的方略,也想起自己扩充实力的需求。
“堵不如疏。”王二缓缓开口,声音平静却带着决断,“这些流民,皆是饱受战乱之苦的辽地子民,是我大明根基。他们来投锦州,是信我们能护他们周全。若将其拒之门外,或强行驱离,与鞑子何异?岂非自毁长城?”
他转过身,看向麾下众将:“流民,不仅是嘴巴,也是手脚。用好了,便是我们锦州发展的助力!”
他当即下令:“开城门!设立流民安置点!”
命令一出,不仅吴有财愕然,连赵大锤都瞪大了眼睛。
“千户大人,这……风险太大了吧?”吴有财急道。
“风险与机遇并存。”王二目光坚定,“栓叔,安置事宜由你全权负责!大锤,派兵维持秩序,严查混入其中的可疑分子,但有作奸犯科、煽动闹事者,立斩不赦!石锁,你的人在外围警戒,防备后金细作趁机作乱!”
“狗剩,带人在城外划定区域,搭建临时窝棚,挖设临时厕所以防疫病。立即架设粥棚,先让所有人喝上口热粥,吊住性命!”
一条条指令迅速下达。锦州城门在流民们难以置信的目光中,缓缓打开。一队队士兵开出,在军官的指挥下,开始引导混乱的人群,划分区域。尽管初期有些骚动和推挤,但在明晃晃的刀枪和士兵们严厉的呵斥下,秩序很快被建立起来。
冒着热气的粥棚迅速搭建起来,米粥的香味对于饥饿的流民而言,无疑是世上最诱人的气息。排队领粥的队伍排成了长龙,虽然每人只能分到一小碗稀薄的粥水,但对于这些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来说,已是救命之恩。
王二亲自来到安置点巡视。看到士兵们虽然态度严厉,但并未肆意打骂流民,粥棚分发也还算有序,心中稍安。他看到张老栓正带着几个识字的辅兵,给流民登记造册,询问籍贯、年龄、有无手艺等。
“千户大人,”张老栓见到王二,连忙汇报,“初步登记,这批流民中,青壮约占四成,其中有不少是木匠、铁匠、泥瓦匠,甚至还有几个略通文墨的。其余多为老弱妇孺。”
王二点点头,这正是他想要的。“很好。栓叔,将有一技之长者,无论木工、铁匠、泥瓦匠,甚至懂得鞣制皮革、编织箩筐的,全部甄选出来,单独造册。刘小锤的匠作营正缺人手,可以吸纳一部分。其余的,组织起来,由营中工匠带领,参与城防工事的辅助修建,按劳给予口粮或少量工钱。”
他看向那些面黄肌瘦的青壮:“至于无特定手艺的青壮,询问其意愿。愿意从军者,经过严格考核,可补入军中,待遇与新兵等同。不愿从军者,组织起来,在城外划定区域,分给荒地,提供种子农具,令其垦荒自食其力!告诉他们,开垦出来的荒地,头三年免征粮税!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萨尔浒幸存者:大明中兴第一战神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萨尔浒幸存者:大明中兴第一战神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