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重要的,是“同甘苦,共操练”。王二以身作则,每日与士兵一同出操,一同训练。士兵吃什么,他吃什么(虽然张老栓总会想办法给他加点营养)。训练场上,他亲自示范步兵结阵、火铳装填,甚至和石锁一起练习斥候的潜伏技巧。他身上那数道在萨尔浒、在宁远、在锦州留下的伤疤,就是最好的无声语言。
训练是异常艰苦的。王二将现代体能训练与古代战阵之法结合。每日天不亮,全员负重越野,绕着锦州城跑。深蹲、蛙跳、俯卧撑(王二称之为“铁牛耕地”)这些看似古怪的动作,被强制要求练习,以增强核心力量和耐力。
队列训练更是重中之重。“站如松,行如风”是最基本的要求。为了练习阵型转换,士兵们在烈日下一站就是几个时辰,反复练习前进、后退、转向、变阵。有人中暑晕倒,被抬到阴凉处灌下藿香正气水,醒来后继续练。
“守备大人,这……这是不是太严苛了?好些新兵脚底都磨烂了。”吴有财看着校场上汗流浃背、摇摇欲坠的士兵,有些不忍。
“烂了,敷上药,长出茧子,就不怕烂了。”王二面无表情,“现在多流汗,战时少流血。鞑子的刀,不会因为他们脚底嫩就砍得慢些。”
火铳队的训练更是烧钱。尽管有了孙承宗的支持,火药依旧珍贵。王二要求新兵先用未装药的火铳练习装填步骤,直到形成肌肉记忆,速度达标后,才能进行实弹射击。实弹射击也并非漫无目的,而是要求在不同距离、不同环境下,进行精准射击和轮射配合。噼里啪啦的枪声每日响彻校场,白花花的银子也如同流水般消耗。
除了常规训练,王二还格外注重“思想灌输”。他定期召集所有军官和士兵,不需要他们听懂什么大道理,只反复强调几点:
“我们为什么当兵?不是为了给官老爷看家护院,是为了保护我们身后的父母妻儿,保护我们刚刚开垦出来的田地!”
“我们是谁?是‘王字营’!这面旗,是用死在萨尔浒、死在宁远、死在锦州城下的弟兄们的血染红的!不能在我们手里抹黑!”
“我们的敌人是谁?是烧杀抢掠的后金鞑子!面对他们,没有退路,只有你死我活!”
这些简单直接、充满血性的话语,通过王二、赵大锤这些有着赫赫战功的将领之口说出,极具感染力。尤其是在锦州本地招募的士兵,他们的家园曾饱受蹂躏,对此感触尤深。
训练并非一帆风顺。高强度、高标准的操练,让许多新兵乃至部分老兵都叫苦不迭。怨言、懈怠、甚至小规模的冲突时有发生。但王二及其骨干将领们,如同不知疲倦的磐石,始终坚守在训练一线,用绝对的权威、相对公平的赏罚以及身体力行的表率,硬生生地将这些杂音压了下去,将那锅大杂烩,放在名为“纪律”和“仇恨”的烈火上慢慢熬煮。
一个月后,效果初显。
校场上,原本散乱的队列,变得横平竖直。行进间,脚步声沉重而统一。士兵们的眼神中,少了几分茫然和散漫,多了几分坚毅和警惕。虽然离真正的精锐还差得远,但至少,有了军队的样子。
这一日,王二正在检验步兵方阵的抗冲击能力,由赵大锤带着一队老兵模拟后金骑兵进行冲击。尽管是木棍包棉布的练习枪,但撞击的力道依旧惊人。新编的方阵在几次冲击下显得有些摇摇欲坠,但终究没有溃散,咬着牙顶住了。
“停!”王二叫停了演练。
他走到方阵前,看着那些气喘吁吁、不少人身上带着青紫的士兵,目光锐利:“知道刚才为什么差点被冲垮吗?不是因为你们力气小,是因为你们心不齐!有人想着往前顶,有人想着往后退,劲没往一处使!”
他随手点出几个刚才表现出色的士兵,当场赏了铜钱。又点出几个畏缩不前的,罚去清洗全营的马桶。
“记住!在王字营,你的前后左右,都是你可以把后背托付的弟兄!你们是一个整体!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!下次演练,再让老子看到谁拉稀摆带,就不是洗马桶这么简单了!”
恩威并施,简单粗暴,却极为有效。
傍晚,王二召集众将总结今日训练。
“步兵阵型已有雏形,但协同还差得远。”赵大锤瓮声汇报,“得加大合练力度。”
“斥候队新兵堪舆、潜伏基本过关,但遇到突发状况应变不足。”石锁言简意赅。
“火铳队装填速度提升明显,但实战条件下的心理素质还需锤炼。”狗剩补充道。
王二静静听着,末了,开口道:“光在校场上练,是练不出真本事的。”
众人目光都看向他。
“石锁。”
“在。”
“从明日开始,斥候队的训练场地,移到锦州城外。划定区域,进行对抗演练。可以设置一些意外,比如遭遇小股敌军(由老兵扮演),比如水源被投毒。”
“明白!”石锁眼中闪过一丝兴奋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萨尔浒幸存者:大明中兴第一战神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萨尔浒幸存者:大明中兴第一战神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