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,仿佛整个庞大的、由数据与电流构成的网络世界,在经历了一场高烧之后,第一次自主地进行了一次深长的呼吸。
空气清新了,但构成空气的成分并未改变。
凌笑靠在椅背上,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玻璃杯壁——水温尚存,触感微润,带着一丝久坐后掌心的潮意。
窗外的城市光流如河,霓虹与车灯交织成一条条跃动的数据脉冲,在夜幕下无声奔涌。
他忽然轻声开口:“你有没有觉得……网上好像‘喘了口气’?”
苏雯抬起头,正从屏幕上移开视线。
她眨了眨眼,睫毛在冷光中投下细密阴影,耳畔耳机里还残留着一段科普视频的余音。
“你是说,那种无处不在的戾气,真的淡了?”她的声音有些哑,像是连续数日紧盯屏幕留下的疲惫印记,却又透出几分释然。
接下来的几天,凌笑和苏雯几乎是足不出户,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对“星火事件”后续发酵的观察中。
他们像是在风暴过后勘察灾情的工程师,仔细记录着每一处结构的变化——不只是信息流向的轨迹图谱,还有评论区语气的微妙转变:曾经充斥着尖锐字母与表情符号的攻击性语言,如今被更多平实、理性的分析所替代;键盘敲击声不再急促如鼓点,而是趋于舒缓,像雨后屋檐滴水般有节奏地落下。
最显着的变化,是真相的传播速度。
曾经被海量水军言论和扭曲情绪淹没的澄清帖、证据链分析、以及来自专业人士的解读,如今像是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,迅速占据了各大平台的热搜和推荐位。
那些文字不再是孤岛,而成了连片的绿洲,吸引着无数双眼睛驻足停留。
页面刷新时,加载圈旋转的嗡鸣轻得几乎听不见,可每一次结果更新,都带来一阵细微的心跳加速。
之前那个被网暴到几乎社会性死亡的年轻设计师,收到了雪片般的道歉私信。
他的社交账号下,最高的评论不再是恶毒的咒骂,而是一条点赞超过百万的“对不起,我们之前都被当枪使了。”苏雯读到这里时,喉头一紧,眼眶有些湿润,指尖轻轻抚过那行字——它安静地躺在屏幕上,却仿佛带着温度,像冬日里突然照进窗棂的一缕阳光。
她转向凌笑,眼神里混杂着敬畏与一丝后怕:“你做的这件事,简直就像神迹。”
“不是神迹。”凌笑的目光依旧锁定在主屏上,瞳孔映着不断滚动的数据流,冷静得如同冰面下的暗流。
他的声音不高,却清晰可辨,“我只是移走了一块堵在河道中央的巨石。水流的方向,是人们的善意与理性自主选择的。”
他指着屏幕上一条仍在负隅顽抗的极端言论——那条评论依然用毫无逻辑的语言攻击被平反者,语气激烈如嘶吼,可在视觉呈现上却被系统自动降权至底部,字体灰暗,点赞数个位徘徊。
下方零星几条回复,清一色是带笑的表情包和“醒醒”的调侃。
听觉模拟器甚至捕捉到了一种近乎滑稽的“回声衰减”:愤怒的声音发出后,再无共鸣,只落得一片寂静的嘲弄。
苏雯凑过去,明白了凌笑的意思。
那些极端、非理性的声音依然存在,但它们失去了往日的魔力。
在过去,这样的言论就像一颗火星,能被背后的推手用无数小号和水军瞬间煽动成燎原大火,热浪灼人,情绪翻滚如油锅沸腾。
而现在,它就只是一颗孤零零的火星,在清朗的空气中,刚一冒头就因缺少燃料而迅速熄灭,连烟都没来得及升腾。
它们失去了组织性,失去了那种能扭曲现实的集体煽动力。
凌笑轻声说道:“我献祭的,是那些被污染和操控的‘恶意集合体’。它清除了毒,却没有改变产生毒素的土壤。”他知道,信息不对称的壁垒、某些根深蒂固的社会偏见、以及人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寻求简单答案的惰性,这些才是滋生网络乱象的温床。
他做到的,是一次强力的清创手术,但术后的康复与肌体本身的强健,却不是一次献祭就能完成的。
外界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网络环境“净化”感到了普遍的困惑。
普通网民的感受最为直观。
一个知名的论坛上,热帖标题是:“有没有人觉得,最近网上吵架都没那么带劲了?”下面几千条回复大多表示赞同,语音转录系统甚至识别出不少用户打字时语调轻松,夹杂着笑意。
“是啊,以前一个热点能吵上三天三夜,各种反转,现在好像……事实一出来,大家讨论几句就散了。”
“感觉戾气没那么重了,我还以为是我的错觉。”
“可能是集体累了吧,吵不动了。”
“也可能是平台监管给力了,封了一大批号。”
各种猜测层出不穷,但没人能触及真相。
而那些互联网大厂和舆情监测机构,则陷入了更深层次的迷茫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开局献祭了全世界的蚊子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开局献祭了全世界的蚊子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