车内的静谧与方才机场的喧嚣形成了两个极端的世界。
凌笑靠在柔软的椅背上,闭着眼睛,但脑海中挥之不去的,依旧是那片由荧光棒、尖叫和冲撞汇成的狂热浪潮。
那不是热爱,而是一种失去了理智的、具有高度传染性的集体狂热,甚至演变成了对无辜路人和维持秩序者的攻击。
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膝上轻轻敲击,发出沉闷的声响,打破了这片刻的宁静。
意识沉入深处,他向那个无形而又无所不能的存在发出了指令。
“系统,针对我刚才在机场观察到的现象,即由非理性追星行为引发的公共秩序混乱及伴随的攻击性行为,我们能否进行干预?比如,通过献祭的方式。”凌笑的提问直接而明确,没有丝毫拖泥带水。
他已经过了对系统能力感到惊奇的阶段,现在,他更像一个手握终极工具的工程师,思考着如何修复这个世界的结构性缺陷。
冰冷、毫无感情波动的意念流迅速在他脑海中展开回应:“指令已接收,正在进行分析。您所指的社会现象,可被界定为‘群体性非理性情绪亢奋’及其衍生的‘对外攻击性’。根据数据库分析,此类社会心理现象属于可被操作、可被干预的范畴。”
系统的回应一如既往地精准,它将凌笑感性的描述,迅速转化为一个可以被量化和处理的技术名词。
“但是,”系统的话锋一转,补充道,“需要明确指出,该现象的核心驱动力——个体对特定偶像的‘喜爱’与‘崇拜’情感,属于个人精神自由范畴。系统准则不建议直接干预或消除此类基础情感,否则将引发不可预测的社会伦理反噬及个体精神创伤。”
凌笑对此表示理解。
他要的不是制造出一群没有感情的木偶,而是剪除那些因热爱而滋生的疯狂。
“我明白。我不想剥夺任何人的喜爱之情,我只想遏制这种喜爱演变成伤害他人的武器。那么,有没有更精准的方案?”
“基于您的要求,系统建议采用‘精准目标献祭’方案,如同外科手术般剔除其过度与异化的部分。”系统的意念流变得更加清晰,仿佛在他面前投射出了一副无形的蓝图,“可精准献祭的目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点:第一,‘超出合理限度的群体性聚集冲动’,即在无官方组织、无安全保障情况下,个体涌向公共场所的强烈欲望。第二,‘在维护公共秩序过程中产生的非理性对抗与辱骂倾向’,即当行为受阻时,将劝导者视为敌人并进行语言攻击的冲动。第三,‘因获得群体认同而放大的网络暴力实施欲望’,即个体在匿名网络环境下,因粉丝群体归属感而加剧的、针对所有‘异见者’的攻击行为。”
凌笑的眉毛微微扬起。
这正是他想要的。
不是一刀切的抹除,而是像园丁修剪疯长的枝条一样,小心翼翼地保护主干。
这方案精准、有效,且最大程度上尊重了个体情感的内核。
“很好。”他赞许道,“这是针对已发生事件的补救。那么,有没有办法从根源上进行预防,设立某种规则,让类似事件的发生概率从一开始就降低?”他追求的不仅是善后,更是长治久an。
系统迅速给出了第二个方案:“可以。可根据您的权限,设立‘区域性被动微弱规则’。例如,针对机场、火车站等大型公共交通枢纽,可设定以下规则:一,微弱降低该区域内‘群体性非理性聚集事件’的自发形成概率与现场激烈程度。二,微弱提升所有进入该区域的个体,对于‘遵守公共秩序’这一概念的潜意识遵从度。”
系统特别强调了“微弱”这个词。
它解释道:“这种规则的影响力将控制在阈值之下,不会被个体明确感知。人们不会觉得自己被控制,只会潜意识里觉得‘今天似乎不适合去凑热闹’,或者在拥挤时下意识地更愿意排队。这是一种春风化雨式的引导,而非强制性的精神枷锁。”
凌笑对这个方案同样感到满意。
一个主动的“手术刀”,一个被动的“免疫系统”,两者结合,足以应对眼前的困局。
就在他准备做出最终决定时,一个轻柔但充满思虑的声音从旁边传来。
“先生,”一直安静地坐在旁边、仿佛在神游的苏雯忽然开口了。
她的眼神清澈,带着一丝哲学性的困惑,“我们这样做,是否算是在干涉他人的‘自由’呢?甚至是他们表达‘热爱’的自由?虽然他们的行为确实造成了混乱,但那份热爱本身,或许是他们生活中为数不多的光。”
苏雯的问题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瞬间激起了圈圈涟漪。
她没有质疑凌笑的权力,也没有反对他的决定,只是提出了一个最根本、也最容易被忽略的道德困境。
权力的边界在哪里?
自由的定义又是什么?
一个人的自由,是否可以无限延伸,直至侵犯另一个人的自由与安全?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开局献祭了全世界的蚊子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开局献祭了全世界的蚊子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