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本的落款上书:【武德六年十月十六,大唐太子李建成携秦王李世民于金山祭天所表】
被李建成改了一通后则变成了:【武德六年十月十六,大唐太子李世民携前太子李建成于金山祭天所表】
李世民看着那被改动的落款,整个人如同被定身法定住,周遭工匠的敲打声、风声,仿佛都在这一刻远去。
他的目光死死地锁在那行炭笔字上,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攥紧,又猛地被滚烫的热血充满。
【大唐太子李世民携前太子李建成……】
大哥他……竟然在这注定要流传千古的碑文上,亲手将储君之名,冠在了他李世民的头上!而将自己,放在了“前太子”的位置上!
这不再是私下里的玩笑或承诺,这是要以金石为证,昭告天下后世!
一股酸热猛地冲上鼻梁,李世民的眼眶瞬间就红了。
他想起大哥失踪六年的漂泊,想起岭南的艰辛,想起他带回的火枪与商会,想起他每每在关键时刻将功劳、将威望推到自己身上……所有的一切,在这一刻都有了答案。
大哥从未想过要回来争这个位置。
他所有的努力,他所有的“务实”,他所有的离经叛道,都是为了替自己这个弟弟,扫清障碍,铺平道路,打造一个更稳固、更强大的帝国!
“大哥……”李世民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沙哑和哽咽:“你这又是何苦……”
李建成却浑不在意地摆摆手,仿佛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:“少他娘跟老子来这套!赶紧刻,刻完了回去吃饭,饿死了!”
他试图用惯常的粗鲁来掩饰这过于沉重的情感交付。
李世民深吸一口气,将翻涌的心潮强行压下。
他走上前,没有去看李建成,而是拿起了那支炭笔。
他理解大哥的心意,但他不能,也绝不允许大哥以“前太子”之名刻于此碑之上。
那是委屈,是牺牲,他李世民受不起,也不想受。
他伸出手,无比郑重地,将“前太子”三个字缓缓擦去。
李建成愣了一下:“二郎,你……”
李世民没有回答,他凝神静气,在那被擦去的地方,用炭笔重新写下了两个沉甸甸的字。
【唐王】
以国号为封!
唐王!
这两个字落在石碑上,仿佛有千钧之重!
纵观古今,何曾有皇子或者任何人获封过当朝国号之王?
此等尊荣,已非人臣之位,其寓意之深,权柄之重,几乎与帝君并驾齐驱,甚至更具超然地位!
这是李世民对兄长这份如山如海情义的回应,也是他能给出的、超越世俗规制的最高敬意与承诺。
他放下炭笔,转身看向李建成,目光清澈而坚定,声音沉稳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:
“大哥为我大唐奔波劳苦,功在千秋。‘前太子’之名,太过委屈。若……若弟继位大宝,兄长为唐王,当与君……平齐!”
他顿了顿,看着李建成有些发怔的脸,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个带着泪意的温暖笑容:
“这碑,可以这么刻了吧?我的……唐王兄长?”
李建成看着石碑上那“唐王”二字,又看看眼前目光坚定的弟弟,张了张嘴,想骂句“胡闹”,却发现喉咙像是被什么堵住了。
最终,他所有翻腾的情绪,只化作了一声笑骂,抬手不轻不重地捶了一下李世民的肩膀:
“你小子行……是真他娘的行!就这么刻吧!”
他转过身,看似随意地挥挥手,催促工匠赶紧干活,却不让人看见他微微泛红的眼圈和那上扬的、再也压制不住的嘴角。
工匠们虽震撼于这前所未有的封号,但见两位殿下达成一致,立刻噤声垂首,更加卖力地篆刻起来。
金石碰撞之声叮当作响,仿佛在为一对兄弟的千古情谊,谱写最坚实的乐章。
李世民与李建成并肩而立,默默注视着那汉白玉碑上逐渐成型的文字。
【武德六年十月十六,大唐太子李世民携唐王李建成于金山祭天所表】
阳光洒在石碑上,也洒在兄弟二人的肩头。
一个时代,以一种最温情、最牢固的方式,完成了它的传承。
权力与亲情,在这座巍峨的金山之上,达成了最完美的平衡。
这一切的一切都显得极为和谐美好,直到晚宴过后……
晚宴的喧嚣散去,羊肉的膻气和烈酒的醇香还混杂在温暖的帐内。
几位老先生酒意微醺,放松地靠在胡榻上,脸上还带着白日盛典留下的兴奋红晕,有一搭没一搭地回味着那震撼人心的场面。
“六十六门火炮齐鸣,声震寰宇,此等威势,确非人力所能及啊……”
李纲眯着眼,喃喃道。
“太子殿下临场所言,虽质朴,然其效……甚着。”
孔颖达也难得地给予了肯定,虽然语气还有些别扭。
“秦王殿下威仪日盛,太子殿下……别具一格,我大唐未来可期。”
王及善抚须总结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穿越大唐,我是李建成?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穿越大唐,我是李建成?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