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日一穴一悟: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委中穴的临床应用与案例解析
一、委中穴概述
委中穴(BL40)为足太阳膀胱经合穴,位于膝后区腘横纹中点,是“四总穴”之一,素有“腰背委中求”之说。其名“委中”意为“曲腘之中”,因穴位位于膝关节后侧腘窝凹陷处而得名。该穴属土,主“分清降浊”,具有舒筋活络、清热凉血、祛风除湿、通利二便等功效,是治疗腰腿痛、急症及皮肤病的要穴。
二、委中穴的主治病证
委中穴的临床应用广泛,涵盖内、外、妇、儿各科疾病,尤其以以下病症效果显着:
(一)腰背及下肢疾病:
1、急性腰扭伤:因跌仆闪挫或劳损导致的气滞血瘀型腰痛,表现为腰部刺痛、活动受限。
2、坐骨神经痛:沿下肢后侧的放射性疼痛,伴麻木无力。
3、膝关节炎:风寒湿痹阻引起的关节肿胀、屈伸不利。
4、下肢痿痹:中风后遗症或腰椎病变导致的下肢无力、麻木。
(二)急症与热证:
1、中暑:暑热内闭、头晕呕吐。
2、急性胃肠炎:腹痛、呕吐、腹泻。
3、丹毒、疔疮:皮肤红肿热痛,属热毒壅盛者。
(三)泌尿生殖系统疾病:
1、遗尿、尿潴留:肾气不固或湿热下注导致的排尿异常。
2、尿路感染:尿频、尿急、尿痛。
(四)皮肤疾病:
1、湿疹、荨麻疹:风热或湿热蕴肤引发的瘙痒、红斑。
2、毛囊炎、疖肿:局部红肿化脓性皮肤病。
三、不同人群的典型案例分析
(一)青年患者:急性腰扭伤与运动损伤
案例1:25岁男性程序员,长期久坐后突发急性腰痛,无法直立。查体:腰部肌肉紧张,直腿抬高试验阴性。
治疗:
手法:委中穴三棱针点刺放血,配合腰阳关、肾俞艾灸。
效果:放血后腰痛立减,次日活动自如。
机制:委中为膀胱经合穴,刺血可清利湿热、通络止痛,尤其适用于瘀血阻滞型急性疼痛。
案例2:18岁运动员,训练中右肘外侧疼痛(肱骨外上髁炎)。
治疗:委中配外关、阿是穴,针刺配合中药外敷(当归四逆汤加减)。
效果:3次治疗后疼痛消失,功能恢复。
按:委中通调膀胱经气血,与局部取穴协同缓解筋伤。
(二)中老年患者:退行性病变与慢性病
案例3:65岁女性,腰椎间盘突出伴右下肢放射痛。
治疗:委中刺络拔罐,配合环跳、阳陵泉电针。
效果:治疗1周后疼痛减轻,2周后行走能力恢复。
解析:委中放血可祛瘀生新,配合远端穴位疏通经络,适用于实证腰腿痛。
案例4:72岁男性,中风后左侧下肢痿软。
治疗:委中温针灸,配伍足三里、阳陵泉。
效果:连续治疗1个月后,下肢肌力明显改善。
原理:委中属土,温针灸可健脾益气,促进气血运行。
(三)妇科与儿科疾病
案例5:35岁女性,产后遗尿,伴腰膝酸冷。
治疗:委中隔姜灸,配关元、三阴交。
效果:10次治疗后遗尿频率减少,腰冷缓解。
机制:艾灸委中温阳化气,配合任脉穴位固摄膀胱。
案例6:8岁男孩,夏季突发急性胃肠炎,呕吐频繁。
治疗:委中点刺出血3滴,配合藿香正气水口服。
效果:30分钟后呕吐止,次日腹泻痊愈。
按:委中放血清暑利湿,适用于湿热型急症。
四、委中穴的临床作用机制与操作要点
1、作用机制:调节膀胱经气血:委中为膀胱经合穴,可调节全身水液代谢,治疗水肿、小便不利。
2、抗炎镇痛:现代研究显示,针刺委中能抑制炎性因子(如IL-6、TNF-α),缓解疼痛。
3、免疫调节:刺血可增强白细胞吞噬功能,用于细菌性感染辅助治疗。
4、操作规范:刺法:直刺0.5-1寸,或点刺出血(急性实证用放血,虚证慎用)。
5、配伍:
腰痛:委中+肾俞+大肠俞(补肾强腰)。
下肢痹痛:委中+阳陵泉+悬钟(通络止痛)。
中暑:委中+曲池+十宣(清热开窍)。
6、禁忌:孕妇、贫血、低血压、皮肤感染者禁用刺血;虚寒证以灸法为宜。
五、委中穴的现代研究与拓展应用
(一)实验研究:
1、针刺委中可双向调节膀胱压力,对尿潴留与尿失禁均有效。
2、刺血疗法能降低细菌性腹膜炎的炎症反应,加速病灶修复。
(二)综合疗法:
1、委中+刺络拔罐:用于急性腰痛、丹毒,可快速祛瘀。
2、委中+艾灸:治疗寒湿型膝关节炎、遗尿。
3、委中+推拿:配合腰部斜扳法,增强松解粘连效果。
(三)保健应用:
1、日常按压:拇指按压委中3-5分钟,缓解久坐疲劳。
2、拉筋法:双手叉腰拉伸腘绳肌,刺激委中改善下肢循环。
六、总结与展望
委中穴作为“血郄”,临床应用需遵循“实则泻之,虚则补之”原则。其核心作用在于调节膀胱经气血,兼具清利湿热、通络止痛之效。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其在神经系统疾病(如癫痫)、免疫调节(如湿疹)中的潜力,结合现代影像学技术(如超声引导)提升针刺精准度,为更多疑难病症提供中医解决方案。
喜欢叩星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叩星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