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见状快步上前,查看一番后说道:“陛下勿忧!夏侯议郎只是失血过多,尚有生机!”
刘协闻言,紧紧攥住夏侯兰染血的衣袖,急切道:“快!务必救活朕的夏侯爱卿!”
一行人火速折返虎牢关,关内早已得到讯息。
司徒王允、司空杨彪、左中郎将蔡邕率领一众旧臣,早早候在关下,望见刘协的身影,当即伏地痛哭,君臣相见,泪湿衣襟。
侍从欲为刘协换下那件浸透鲜血的衣衫,却被他抬手制止,少年天子目光坚定:“此衣勿洗,其上是夏侯爱卿的忠诚之血,朕要时时铭记!”
夏侯兰终究被从鬼门关拉了回来。
当他缓缓睁眼,映入眼帘的是围在床边的众人——文有蔡邕、杨彪、王允三位重臣,武有刘关张三位忠义之士,他紧绷的眉眼渐渐舒展,露出一抹释然的浅笑:“有诸位大人在,我便放心了。”
刘协握住夏侯兰微凉的手,轻声道:“爱卿,复兴汉室的道路还极为漫长。这一路,你必须跟着朕走,朕的身边,不能没有你。他日,我们一同见证天下重归于汉!”
夏侯兰眼中泛起泪光,声音带着几分沙哑的哽咽:“陛下。臣自幼愚钝,认死理、性子执拗,身边鲜少有知心之人。旁人都说臣是呆子、傻子、疯子,更有人辱臣为‘夏侯烂’。”
“那是世人有眼无珠,不懂你赤诚之心。”刘协语气恳切,“在朕看来,你是这世间最忠义、最纯粹的良臣。”
夏侯兰长叹一声,眼底翻涌着复杂的怅然,终是沉声道:“臣心中藏着一件事,积郁多年,今日若再不吐,恐怕再无机会了。
臣虽孤僻,却曾有一至交好友——他懂臣的执念,我们一同读书习武,立志做忠义之人,护一方百姓。
那段时光,是臣此生最怀念的日子。可后来,他变了。
起初只是听闻他与赤匪往来密切,再后来,竟真的背离初心,投靠了逆贼。”
他声音发颤,满是痛苦,“陛下,臣当时痛不欲生,日夜难寐,只恨赤匪将他拉入歧途,他的背弃,在臣心上划下了一道永不愈合的疤。”
刘协眼神一凛,语气坚定:“这是他的损失!朕必定重振大汉,让天下人都知道,你是对的,他的选择,大错特错!”
夏侯兰闻言,忍不住放声大笑,却牵动伤口引发一阵咳嗽,他喘着气,眼中却闪着强烈的光芒:“是!正是此意!臣要亲自证明,臣所坚守的初心,从未有错!所选择的道路,才是煌煌正道!”
“爱卿,你好好休养,定会平安无事。”刘协柔声安抚,“朕不许你有事!”
夏侯兰轻轻点头,在安心与疲惫中沉沉睡去。
这边,蔡邕、杨彪、王允三位大臣便随刘协前往中军帐,商议如何封赏刘备、曹操、孙坚等人,以固君臣之心、拉拢天下忠义之士。
刘关张三人则返回关楼布防,想起夏侯兰以死护主的壮举,无不感慨其对汉室的赤诚忠烈。
汉帝驾临虎牢关的消息,很快传到曹操与孙坚军中。
曹操眼中冒出精光,二话不说,当即亲自率军赶赴虎牢关护驾。
而孙坚心中盘算片刻,觉得往返奔波耗费时日,不利于平定袁术,便派长子孙策作为代表前往虎牢关见驾,自己则继续领军沿江而下,全力征讨淮南袁术,欲趁势壮大势力。
消息传至长安,贾诩在府中长舒一口气,暗自道:“还好没死,此番险棋,差点就玩脱了。”
处理好些许小事,贾诩才不急不慢前往董卓府邸,打探其反应。
此时的董卓,早已另有图谋,对汉帝的下落并无太多兴趣。
见贾诩前来,他竟一改往日凶戾,满脸堆笑,拉着贾诩的手嘘寒问暖,态度亲昵得反常。
贾诩心中一凛,眼皮不受控制地跳了跳。
近来董卓为了拉拢人心,确实收敛了不少戾气,仿佛变了个人一般。
只是他未曾听闻,长安城内私下早已流传着一句戏言:“董胖不笑,鸡飞狗跳;董胖一笑,灵魂出窍。”
董卓捏着一封折得齐整的素笺,脸上的肥肉因满心欢喜挤成了沟壑,献宝般凑到贾诩面前,语气里满是炫耀:“文和快瞧!这是人民军张远特意派人送来的密信!
你看看他怎么夸本太师——‘雄才大略,无所不懂,实乃天命明主,正道之光’!
你听听,这张远说的话,真好听。这风格旁人还真模仿不来。哈哈。”
这一封“模仿不来”的信出自谁人之手必不用说。贾诩眼皮跳了跳,假装认真拜读一番,然后躬身赞道:“太师威德远播,连赤匪头目都心悦诚服,主动献媚,足见民心所向,天命归心!”
“那是自然!”董卓仰头大笑,“本太师运筹帷幄,执掌朝政,何人敢不敬畏?”
贾诩趁机进言:“太师英明。如今正是收拢人心、巩固潜在盟友的良机,当趁热打铁,让天下人皆知太师仁德,也让张远之流愈发归心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红色三国:一介布衣的汉末革命路请大家收藏:(m.2yq.org)红色三国:一介布衣的汉末革命路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